03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06月19日

编者按

昨天上午,市政协召开“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各县(市)区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以及部分市政协常委和委员,坚持目标指向与问题导向,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内容,积极开展协商议政,提出真知灼见,全力助推我市做好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为实施我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贡献政协力量。现将10篇会议发言材料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引领营口市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千万工程”加速农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我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找准撬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把“小农业”做成“接二连三”的大产业。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提产能。主攻玉米、水稻单产提升,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擦亮种业“芯片”。积极吸引外地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总部”落户营口,加快粮食加工园区建设。

二是兴业态。做强“互联网+”,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做优乡村旅游,积极推动乡村旅游集聚村建设。做大庭院经济,引导农家小吃等特色产业集聚。做精共享经济,探索复合型共享民宿、共享农庄。做亮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农业新业态。做深品牌经济,建设“品牌营口”。做活乡镇经济,盘活利用乡镇现有的房产、闲置的土地资源。

三是优结构。加快推进柞蚕、中药材、绒山羊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畜牧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打造现代渔港经济区,做深做精海洋经济产业链。

四是强科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培育一批农业数字化应用示范企业。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研究制定农业科技人才职务晋升和职称审定措施。

五是重服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小田变大田”等经验,有效破解土地细碎化。鼓励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优质服务。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六是美生态。加强污染防治。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分区分类治理农村地区黑臭水体。稳步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标准化,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保护与利用并举 推动辽宁绒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盟营口市委员会

我市绒山羊养殖量居全省首位,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产业化程度低等方面。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行业的组织引导

要组织成立辽宁绒山羊行业协会。制定交易细则和价格标准,保证养殖户最大利益。行业协会牵头,在榜式堡镇绒山羊核心养殖区或交易区建造电商合作基地。要组织成立辽宁绒山羊管理中心,建立集中交易市场。规范交易、核发准入资格,实行统一收费,鼓励采用明码标价或拍卖方式,逐渐淘汰原始交易方式。要制定适合我市辽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激励奖励政策,加大对技术服务体系工作经费投入。逐步完善良种繁育政策扶持体系,确保绒山羊养殖的良种化率和养殖规模。

二、加强优秀种源特色保护,强化优质绒山羊推广

加强与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技术合作交流,建立辽宁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加强优秀种源特色保护。持续推广优秀原种辽宁绒山羊,以确保辽宁绒山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绒山羊四级技术推广网格化体系建设

发展市县乡村四级体系网格,达到村村有3-5名畜牧技术人员,乡乡有3-5名农民畜牧技师,在全市培养一批科技兴牧的技术骨干。

四、合理布局,延长绒山羊产业链

一是肉用方面。建设肉羊屠宰加工厂,保证养殖户肉羊生产效益,实施品牌建设。二是羊绒毛方面。加强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入毛纺企业,带动绒山羊养殖及优质绒毛就地加工,将绒山羊产业更多利润留在营口。三是打造区域性羊绒毛交易市场。建设布局合理、具有区域辐射性的羊绒毛交易市场,建立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打造辽宁绒山羊“营口品牌”。

发挥供销作用 补齐农村供需链条短板

民建营口市委员会

营口市供销社在我市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供销优势和作用,但也存在着供销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县域物流体系基础不完善、城乡商品流通渠道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展“村社共建”,织密为农服务网络。坚持党建引领,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入股,依托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等活动场所,逐步完善村级供销社建设。坚持聚才引智,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选派驻村干部、吸纳农村能人,加强供销系统人员队伍建设。坚持群策群力,发挥农村网格员作用,常态化参与供销社的购销服务代办或部分参与供销社的社会化服务。

二是推动“集采集配”,完善农村配送体系。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整合县域物流资源,以供销社控股联合运营的方式,破解快递进村难题。完善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依托现有的乡镇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设立快递配送网点,实现快递进村运营服务的无缝对接。加快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县、乡、村回收网络,逐步建立供销社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

三是打造“供销品牌”,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成立农资保供联盟,采取“供销合作社+农资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村委”运营模式,由供销社与农资企业签订保供协议。打造供销金字招牌,推进营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建设数字供销一体化平台,采取“跨界整合、共建共享”新模式,打造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打通双向流通堵点,用平台化方式服务城乡一体化。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体系服务能力建设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农工党营口市委员会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我市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主体活力不足。二是教学科研主体推广与基层实际结合不够。三是经营性农技推广主体服务能力不强。四是农技推广多元主体融合度不高。

为完善我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一是落实推广人员队伍资格准入制度,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农技人员培育体系。二是健全考核机制,落实职能职责,强化专人专用。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利用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创新现代农技服务新方式。四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二、加快推进农科教推一体化建设

一是引导农业教学科研机构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对接,以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引导科研,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广与生产紧密结合。二是鼓励农业教学科研机构设立农业推广岗位,加强对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方面的导向作用。三是鼓励教学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根据产业需求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四是加强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提升农技推广工作成效。

三、扶持经营性农技服务主体发展壮大

一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扶持农业社会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

四、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推广机制

一是协调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社会化服务组织、农资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民间涉农协会组织共同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二是鼓励农技推广机构,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

发展壮大渔港经济 加快建设“蓝色粮仓”

共青团营口市委员会

建设沿海渔港经济区,发展壮大渔港经济,有利于我市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及渔民增收,充分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目前,我市积极谋划打造营口现代渔港经济区,由于此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从健全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运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加以推进。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夯实基础,积极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加紧解决盖州市光辉渔港码头和鲅鱼圈区望海寨渔港码头两座国家投资建设渔港的历史遗留问题,将两座烂尾渔港重新启动建设。按照“两心、两翼”的发展方向,积极谋划打造营口市现代渔港经济区。积极培育发展海洋渔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渔港经济区多功能集聚。成立营口市渔港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及渔港工作专班,专题研究渔港历史遗留问题和渔港经济区建设。

二是创新思维,多渠道解决资金难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用于渔港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和整治维护。大力争取上级渔业专项,用于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渔港经济区配套生产经营性设施和生活类设施。

三是深化改革,探索管理新模式。加快制定出台关于渔港建设和管理办法的规章制度,明晰渔港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保障投资主体的利益和渔港的安全运行。制定渔港综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渔港监管合力,落实渔政监管力量。

四是产业融合,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科学配置渔港、临港土地资源,同步配套综合服务中心、水产综合交易中心、渔港物业管理中心、拍卖中心。做强近海养殖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渔业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渔货贸易、冷链物流等新业态,积极培育海洋药物、滨海旅游、渔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推进渔港经济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以设施农业为抓手 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政协盖州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设施农业的发展依然存在短板:一是统筹规划不够;二是生产效率不高;三是新技术应用难;四是组织化程度低。

为助推我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唱好专项规划“地方曲”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设施结构,大力推广标准化设施。

二是推动规模发展。在永久基本农田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两区”)范围之外,最大限度的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培育地方品牌。因地制宜发展我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区、网纹瓜区、西瓜区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效应。

二、抓早抓实,打好改造升级“主动仗”

一是立标准。尽快出台地区性温室大棚技术指导方案,制定相关的地方标准。

二是聚合力。鼓励国有平台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参与老旧设施改造。

三是亮政策。进一步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用地政策,

对亟需改造的老旧设施,在一定前提下开展“小棚改大棚”建设,提高原有单位面积的种植效率。

三、科技赋能,深挖专业人才“蓄水池”

一是做大专家团队。整合本地区技术人员,按需成立分种类的专家团队。

二是做实志愿服务。组建服务队,及时向专业机构咨询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充当农技推广的“二传手”。

三是做强技工组织。对育苗嫁接、果树修剪等专业工人进行培训,逐步形成专业高效的技工组织。

四、集团作战,壮大设施农业“同盟军”

一是做大底盘。着力改进以小农户经营为主、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现状。

二是完善机制。强化联农带农益农建设,带动小农户参与产业链拓展和价值链延伸。

三是抱团发展。大力支持小农户联合合作,成立“农业科技示范场”。

以农文旅深度融合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政协老边区委员会

我市依托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振兴乡村路径,成绩斐然。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乡村产业融合、文化元素挖掘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以农为“根”,以文铸“魂”,以旅吸“金”,让田园变公园、颜值变产值、流量变现、招商变聚商,着力绘就“农文旅深度融合”新图景。

一是以“三农”为根本,规划引领,融合实施。遵循“纯天然、原生态、低成本”的原则,依托农业资源,将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融合产业、文化、旅游、乡村一体建设,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新跨越。

二是以产业为支撑,多元发展,融合推进。通过“两山银行价值转化”实现“区域富民公司共建”,提升乡村公共空间发展质效,发挥“头雁”作用,做强特色产业链。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规模提档升级,惠及农户。

三是以文铸“魂”,突出主题,融合赋能。对我市乡村历史、遗存、传说、古物等整体挖掘,建乡村档案、开村史馆、非遗展示展演等,彰显乡村独特魅力。持续推动文化下乡,对农村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艺术化再造和时尚化表达,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全域景区化。

四是以创新为动力,聚才营销,融合振兴。加强科技赋能农文旅发展,推进“旅游+科技”现代农业园提档升级。拓宽流量赛道,策划举办“丰收节”“海蜇节”等系列乡土文化节活动,让资源要素“动”起来,沉睡资产“活”起来,外来资本“引”进来,新产业新业态“融”起来,绘出“大美乡村,营口懂你”美好画卷。依托营口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开展新时代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产业致富带头人、文旅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吸引专业人才和城市职场人士回归“三农”,变招商为聚商,打造个性乡村品牌,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新气象。

强化政策扶持 促进要素集聚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目前,我市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项目建设亟待提速;总体布局不够优化,产业体系尚不完整;产业链连结不够紧密,一二三产融合度低等。

建议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推动科技创新和提供融资支持等,使产业园成为区域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极。

一是推动要素集聚融合,提高产业园建设标准。强化政策支撑,促进各类要素加快向产业园集聚融合。有效整合资源,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应优先向产业园集中安排,基本建设项目优先向产业园集中布局。完善园区功能,为企业入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园主导产业。加强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农业产业园建设。突出科技支撑,引导产业园与辽宁果树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省内外农业科研机构对接。做强主导产业,确保主导产业在产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创建自主品牌,申报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

三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推行现代经营模式。积极提供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增加对产业园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旅游、采摘等新业态。健全利益连结机制,注重吸引多元主体、全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园建设,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一片、致富带动一方。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市

市政协第二委员活动站

食品工业是农业与工业融合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政策支撑,深入挖掘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经济运行指标速效兼具。未来的发展,建议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要素保障。一是落实好营口市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政策,从产业、金融、科技、人才、土地等方面实施奖励措施。二是出台我市食品工业强市实施方案以及粮油、畜禽产业集群建设方案。三是随时研究解决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统筹规划设计,推动集聚发展。一是组建专家团队,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向集聚区集中。二是吸引产业链企业落户集聚区,对入驻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登记和立项、优先供地、优先办理各类行政审批手续。三是配套建设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营销、第三方电子交易等平台,发挥集聚区“对内带动力强、对外辐射力大”的引领作用。

三、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梯次推进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等。二是谋划和储备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三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竞争能力。一是构建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为基础,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补充的特色鲜明的品牌体系。二是持续加大对营口大米、营口海蜇、盖州葡萄等公用农业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三是继续办好营口市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挖掘“营口品牌”文化,讲好“营口品牌”故事。

给农民评职称 为乡村添“才”力

市政协委员 张 宇

近年来,山东、河南等省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农把式”职称评定收效显著,在农民中树立起鲜明导向。其中山东省聊城市先进做法获中央办公厅认可,值得我市借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建议我市以农民职称评定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

一、整合培训资源,构建优质高效的农民培训体系

一是聚焦农民培训需求,开展“菜单式”精准培训,提升培训内容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操性,最大限度把农业生产技术送到专业人才手中。二是依托市、县农业中心,建立分层次培训体系。加强与省农职院对接合作,联合开展乡村实用人才培训。三是分类精准培训。面向不同专业人群,分类开展专题培训。

二、紧跟农业发展,构建科学细致的职称申报体系

一是建立职能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资源统筹和沟通协作,梳理分析中央、省相关制度和政策文件,制定出台我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方案。二是适度拓宽申报范围,打破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条框限制,评选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强化职称申报与农民培训的有机结合,细化量化对不同职称等级的教育培训要求,引导农民终身学习。

三、坚持以用为本,构建系统完备的扶持发展体系

一是加大对农民职称获得者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其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信贷、土地、技术等方面政策支持。二是各县区应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农村人才信息,分类建档,强化管理,精准服务,为农民职称申报做好人才储备。三是将评定的“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农业职业技术师资,鼓励其在各类培训中心开展教学,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农民职称获得者作为乡村技术人才,纳入本地服务机构,带动培育一批又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