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亲子共读 悦享言书之乐 2024年06月25日

炎炎酷暑,捧一本好书,与孩子一起坐在桌边静心共读。书香袅袅,文韵悠悠,在共读之间,轻轻走进孩子纯净的内心世界。

美好的假期即将来临,很多家长都会给放假的小神兽们写下长长的书单,有老师要求的,有网络推荐的。家长们想让孩子们多读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而接到读书任务的孩子们不领情更不快乐。

父母常常会抱怨:我家孩子很喜欢阅读,但特别讨厌写作;我家孩子读书很多也很有兴趣,但一问书里哪些地方有意思,他就只会回答,还行,都挺有意思的;我家孩子读书特别快,我都不清楚他有没有认真读……

这些父母的烦恼,来自他们对孩子读书过高的期许。他们既希望孩子看书认真,又希望孩子文笔好、口才也好。达不到这个期待,家长就会焦虑。很多家长想通过写读后感和摘抄好词好句来检验孩子读书是否认真,但是,被逼迫而写出来的文章能有多好呢?在孩子的头脑里就变成了“因为要写读后感,所以必须读书”。这就降低了阅读的快乐,增加了阅读的阻力。

请父母们暂时放下执念,让孩子们用说话代替写字,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和孩子一起读书,共同交流,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关系。虽然读书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事情,但绝不是一件孤独的事儿,亲子共读与对话,可以让孩子进入到深度阅读——边阅读边思考,以此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绘本《一园蔬菜成了精》中,满园子的蔬菜都被拟人化了,充分展现出它们各自的特征,并加入了一场有趣的战斗。单纯自读,孩子可能会更关注战斗的激烈。这时候,父母可以提问:我们平时吃的蔬菜都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五星为满分,你给这本书打几星,说说原因呗?我有个问题:这些蔬菜为什么要打仗呢?……比起沉迷于有趣的故事,这些问题可以把孩子引向父母期待的深度阅读,还可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没有留意的内容。

当然,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孩子们常读的几类书及亲子共读共言的方法

阅读绘本 重在激发孩子想象力

绘本类图书能够通过图画传递信息,丰富的画面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如果父母有时间,可尽量为孩子朗读。朗读过程中可以彼此交流,但不要单方面频繁提问,比如这个字念什么?这个词什么意思?阅读后,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最喜欢的或者是印象深刻的一幅画,用语言描述出来。其中的选择过程,就是帮助孩子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表述过程则可以让孩子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此外,还可以问一问孩子在图画中感受到了什么,关注封面和扉页的内容,让孩子用图画记录自己的灵感。最后,可以组织好朋友开一个读书交流会,小朋友们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给其他人,这样能够扩大阅读量。

阅读儿童诗 重在感受文字的力量

优秀的儿童诗是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写出的文字,能够拓展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朗读儿童诗,也可以让孩子把喜欢是诗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并且为喜欢的诗歌配画,更可以阅读同一位诗人的多个诗集,全面感受诗人的世界。仍然可以选择上面用过的筛选法,让孩子选择最喜欢的5首,当然,选择或淘汰任何一首诗都要有理有据。孩子在找出自己的依据并与你交流的过程,就是一种深度阅读的思维过程。起初,孩子可能会说:因为很搞笑,因为很温暖等。家长可以追问:在哪里看出来的?鼓励孩子寻找答案,加深孩子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鼓励孩子尝试续写诗歌。例如儿童诗歌《我想》:“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还可以把“什么”放在“哪里”,也能体现出“春”的特点?创作后还可以配画,完成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阅读童话 重在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童话的文字量相对较多,因此更能够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体会到阅读的快乐。父母尽量和孩子一起读童话,这是进行深度阅读的前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核心词汇,和孩子一起概括梳理故事情节,也可以针对故事中一些描述人物性格的词句,引导孩子学会评价人物。还要包容孩子对童话作品的不同观点——即使这部童话是一部获奖作品,父母也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是评委,你是支持这部作品获奖还是反对呢?可以把交谈问答的过程写出来,整理完就是最简单的读后感。例如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家长可以提问:小豆豆最应该感谢谁?孩子说出应该感谢妈妈或者是校长后,请他把原因整理出来。

还有科普类书籍、历史类书籍,也可以引导孩子阅读。家长在帮助孩子挑选这类书籍过程中,既要考虑到书籍自身的质量,也要考虑到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范围,读的多不代表读得好、读得懂。

其实,阅读的过程也是塑造人格的过程。通过交流的方式阅读,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思想,用文字记录感受,让阅读的快乐更加丰富饱满。希望这个假期,家长们在和孩子“同读”过程中,悦享“言书”之乐,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研训员 李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