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归来
卜丽爽
仿佛命里注定,要与古城成为莫逆,即便只是一厢情愿。
百余年前,你也曾是我的故乡。
儿时记忆,飘满苹果酸酸甜甜的古城滋味。小孩子总是对抗不了食物的诱惑。国光、富士、金冠、元帅、红星、红玉、香蕉、祝光、黄魁、迎秋、伏锦的酸和甜,酿造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童年味道。
十年光阴漫过,青春少年看什么都觉得渺小,仿佛,青春无所不能、与世无敌。街巷越来越窄,面对生活,离开的脚步急促。年轻人读不懂古城,如此狭小、逼仄、残败,又仿佛深藏不露,祖祖辈辈的人把自己叠加在城上,垒出古老与厚重的旧日时光,需要有心人静坐慢品。一群群青年头发轻扬,站在十字路口,该往何方?古城闭目不语,像极了独坐在胡同里的老者,等待盐和铁再次发出银光。
站在古城门下,曾被雨水打湿过的时光,最终还是被阳光拯救。以奔波的姿态行走在路上,揣着安静与暖意,与古城相见。
穿过古城门,穿越2200年,站在名为平郭的古城里,那是幼时的你,因盐、铁官营兴盛,商贾往来,渔利自得,辽南重镇的名声日隆。只是,人生难得百日好。命里注定,你要历经劫难,要涅槃重生,要如大清河时“丰”时“俭”一样,接纳、承受、包容、融合,让风从南城门吹过,把人一辈辈吹老,把城一年年吹硬。
再迈一步台阶,站上城头,讲解员从明洪武九年(1376年)说起。汉所治平郭土城,经辽、金、元沿用,直到明洪武九年,古城脱胎换骨,以砖石包裹土坯,以青灰勾勒苍黄,城池外扩,南门变内城,筑钟鼓楼,长鸣百年。
手抚砖石,白线勾缝下,有金石之声穿墙而出,细若铁丝,扎疼指尖。
洪武筑城,起因抗倭。源于日本海盗的倭寇,为患东南沿海,以明初洪武年间与明中叶嘉靖年间最烈。为消除倭患,明朝政府在南起广西钦州湾北至辽宁金州湾的漫长海岸线上,设置了上百座卫城、所城,组成明朝东方防卫城堡的铜墙铁壁。青砖坚硬,更硬的则是人的脊梁。
国泰民安,是亘古以来的目的,它始终让古城生机勃勃。
沿城头眺望。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四四方方一座城,静卧其间。每条街巷都守着本分,笔直交叉,划出一个个“井”字格局。时光在这里被冻住。整座盖州古城,就如所有的明清古城一样,每一处街角、每一座宅子都依着规矩,从容淡定,沐光而居。
房屋临街而起,大多起脊,檐牙争翘,斗拱精致,罩瓦一律青灰色,或方或圆,有的排列整齐,有的累累堆砌,看似无序,内里严实紧密、相隔无隙。房屋檐角飞脊均配瓦当,雕花、饰兽,形态各异、别有情致,足见当年的华彩鼎盛。有临巷子的老屋山墙上,竖砌的蛟龙,蛰伏已久,即将冲天而起,而临街的正屋,却已垂垂老矣,等待尘埃落下。有的人家后院仅一个小小角门,也会造个门楼,似乎为了强调些什么。
在玄贞观前门屋顶,瓦与瓦之间,一垄垄小黄花像闪电跳跃,像居住在这里的神灵,护佑着古城,熠熠生辉。
每一户房屋空间不大,院内却都栽树种花,或一树樱桃掩映绿叶中间,如粒粒火红的玛瑙点燃岁月;或有蔓藤,斜斜趴在砖石墙头,挡住残缺的那一小截记忆;还有一树树刺玫,已经长成紫色的花朵,迎着光线,照亮被岁月侵蚀的日子。
此时,小门被人从里面推开,更鲜艳的一抹红,映在朗朗日光下。
城是人的城。我的目光开始寻找另一群人,王庭筠、吴玉、王尔烈、于成龙、刘羽绳、张鼎镛、于天墀、宋庆、徐邦道、蒋荫棠、罗长维、宋光、杨运、沈延毅……他们如水般从古城各个角落涌出,闪着光一路向南,穿过广恩门,流进大清河,翻起渤海湾万千浪花。
我看得到他们的神情与古城如此相似。有一瞬间,我似乎捕捉到了古城的神韵。
仰慕古城的人越来越多,想要读懂古城的脚步接踵而至。
阳光照着大清河和大桥上的人,也照着水中的大桥和人淡墨似的倒影。吆喝茶点的声音从深巷中掠过奇巧的飞檐传来。月光明亮的夜晚,人群流连在街巷深处。烟火人间,一把把小串,串起笑声、叫声、歌声;南来北往的声音里,有泪有爱,有疼痛,更有幸福。
古城把阳光装进一盏盏灯里,活龙现身、鸟飞鱼游,与月光齐辉。人群在灯光里长出翅膀,蜻蜓、蝴蝶、鲅鱼、小仙女、荷塘月色,都长出翅膀,只要月光再亮一点,是不是就会振翅高飞,直冲霄汉?
世间万物,也许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在十二个月里,阳光均匀,雨露均沾,古城和城里的人,都在季节里做着属于自己的梦。
这一次,古城依然矗立,披一身古朴,任凭海风来去。见识过世间各种面孔,古城比任何人都清楚历史的规则。一次次,野火烧不尽的,都将在春天归来。
五月的风吹进了鼓楼
冯文
当我又一次踏在这片土地上
入耳的是我熟悉的乡音
包括海浪和钟声
此时钟鼓之楼
就是这座城池的守护神
站在这青砖之上
观望城楼下川流不息的人
与古色的气息相通
透出曾经的盛世
与现代的繁华
相得益彰
有上千年底蕴的庇护
我努力寻找
曾经的我在这块土地上
刚出生时的影子
我也为我这些年
苟延残喘地活着而深感惭愧
风吹到这里
我也看到这里的
每一块瓦砾下面
都藏着一粒跃跃欲试的种子
努力而向上生长
星光闪烁古辰州
王群
我去盖州的次数屈指可数,盖州给我的印象却是十分美好。这是一方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其历史悠久、山水秀丽、物产丰富、人才辈出。
按照主办方的安排,我“随大溜”用脚步丈量盖州,在城与海、旧与新之中感受古城的心跳。
钟鼓楼、玄贞观相距不远。走近,建筑庄严古朴,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讲解员详尽的讲解,使我们了解到这两座保存良好、美轮美奂的建筑,都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凝视匾额、抚摸铁钟,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瑰宝面前,心中总不免生出些许的感叹。岁月沧桑,多少悲欢离合、人事变迁,恰如白驹过隙,转瞬而逝。历史看上去很美,慢慢回味又有太多的遗憾。
而寻访“星光”的路却要经过几番曲折。我这个路痴,即使开着导航,也要见路人就问,方才找到这个十分空旷的工厂。
“这是哪呀?是不是走错了?”我心里画了个大大的问号。不过还是跟着众人走进一间空旷的厂房。厂房里没有窗户,刚走进来时会觉得有些暗,而彩色的灯光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上面落着一只忽闪着两对翅膀的“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盏充满诗意的花灯,比实物要大上几十倍,却又是活灵活现,十分逼真。当我们的眼睛已经适应这里的环境时,发现空中还吊着几条“海鱼”。再往前走,则是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螃蟹”。好大的一只“螃蟹”呀,你走到它近前喊它“小蟹”,它还会气得吐泡泡。这简直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我们沉浸其中,赞叹不已。
这时,一个健壮、朴素的中年人把我们聚拢起来,给我们讲述这些花灯的由来。他叫李林辉,是北派李氏花灯传承人。
北派李氏花灯起源于清代朝廷节庆灯会。李林辉先祖李柱琦在清代康熙42年做过礼部郎中和奉政大夫,对康熙时期的节庆灯会典仪有过突出贡献,受过康熙皇帝的加封。至于工艺方面,我听不大懂,也记不清那么多繁琐的工序。传统花灯制作,以竹批为龙骨,外面糊上纱绸或者宣纸,然后在上面绘一些花鸟鱼虫,或是一些故事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三英战吕布、三打白骨精。灯内最早放的是蜡烛,后来改为电灯泡,好像也无非这些。现在的花灯却是彻底“翻版”了。最明显的是个头大了,每个花灯都有几米长,是原物件的几十倍大;其次是龙骨全部采用金属的材质,更加结实耐用;还有就是给花灯安装了“心脏”,内部传动装置使它动起来、活起来。
“这么好的花灯销路不成问题吧?”在佩服李老板的精湛技艺时,我也关心他的收益。毕竟,“非遗”多半都是需要“输血”扶持的。
李老板颇为自豪地说:“不成问题,‘鲅马’上用的花灯,就是我家做的。还有营口辽河老街上的所有花灯,也都是我家做的。现在广东汕头还有一笔大订单,等待我们加工。”
难怪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心里想着,开口问道:“制作这样一个花灯需要很长时间吧?”李老板说:“是呀,制作这一个花灯最少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纯手工的,很费力气,而且成本费用也是很高的。另外,越来越多年轻人嫌脏怕累,不愿意做这个工作呀。”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星光闪烁古辰州。”李老板拍拍我的肩膀,用爽朗的笑声表示认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下午,我们一行人游览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此时云淡风轻、海天一色,渤海上一波一波的海浪静静地安抚着海岸,令人心旷神怡。回想上午看过的花灯,忽然想到,在继承中创新,是不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寻
薛雪
走多少遍,也走不回过去
青砖、碧瓦、飞檐里压缩的记忆
手摸不到,眼眸里盛不下
钟声的远处
回响着刀剑撞击的铿锵
凝结成铁钟上的红锈
那么就去看海吧
带着古老的喧哗和辚辚车声
带着莫名的叹息和感慨
和大清河水一起西去,探海
触摸礁石被亿年风刃雕刻的纹理
看海底神仙砌筑的龙宫
那不知疲倦的海风和潮水呀
吹醒过多少人,淘净过多少人
新伤压旧伤的沙滩
我们的脚印会不会痛?
沁园春·登钟鼓楼怀古
刘安如
洪武初朝,吴玉修城,乃有大观。历沧桑风雨,春秋寒暑,洪钟巨鼓,甲午惊叹。鬼魅倭狼,兵临城下,钟鼓齐鸣战寇顽。耻庚子,御沙俄钟响,誓保家园。
登临远眺凭栏,连云岛千帆天际悬。聚三江货物,四方骚客,文人吟唱,《阿秀》悲欢。魏法辽东,《山城拾旧》,《苏武牧羊》永世传。俱往矣,喜看如今日,再著新篇。
家在盖州
王晓飞
情也盖州 爱也盖州 梦也盖州
山也盖州 水也盖州 绿也盖州
青翠欲滴 蓝天碧水 郁郁葱葱
水库如颗颗宝石 波光粼粼 掩映其中
盖州的景如诗 如画 如歌 如醉
盖州的人质朴 善良 热诚 勤劳
悠悠古辰州 今朝文化城
钟鼓楼六百年沧桑 诉说古城春秋
钟声鼓声穿越历史
依然回响在大清河的上空
城市美 家业兴 百姓福 有咱当家人
党史陈列馆 诉说着盖州风云岁月
妈妈奋斗百年路 指引儿女新征程
妈妈奋斗百年路 共筑中国梦
看动感花灯新科技 时代前沿展歌喉
谁不说咱盖州好 爱在盖州情满怀
爱在北海万顷的波涛
爱在玄贞观历史的悠远
爱在古石棚远祖的聪慧
爱在盖州城文化的深厚
心也盖州 福也盖州 爱也盖州
盖州璀璨的星光耀神州
有抒不完的情 道不尽的意 处不够的人
爱在盖州 情在盖州
家在盖州幸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