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波
上一篇讲到,子路是个性格冲动、言行无忌、敢于和老师“叫板”的鲁莽武夫,半路插班学习,除了体育(武功)好,文化课零基础。就凭这,也想“咸鱼翻身”,成为高材生?
但孔子笃定:孺子可教。
子路孝顺。他为父母“百里负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子路的人品不会太差。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把一个人孝顺不孝顺父母,看作是否与之交友的前提条件。
子路直率。他想到什么说什么,看什么不顺心立马瞪眼睛,虽然直截了当简单粗暴让人下不了台,但本身并无恶意,对我们是一种警醒,这一点估计孔子很欣赏。因为他提出过“益者三友”(详见《论语·季氏》)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友直”——正直坦诚的人,是对我们有益的最值得交的好朋友。
子路豪爽。上篇提及,一次,颜回和子路围在孔子身边(颜渊、季路侍),老师让他俩口头作文《我的理想》,子路的回答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他的理想分前后两部分,首先是,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富起来,有漂亮宽敞的马车坐、有又轻又暖的裘皮大衣穿——若仅限于此,就成了“小人乍富,挺胸叠肚”,让人生厌。重点在下半句——其次,这些好东西,我愿意和好朋友共享,用坏了、穿旧了也无所谓。听听,这么有理想有追求更重情重义的哥们儿,谁不愿和他成为好朋友呢?
子路忠信。他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水浒传》里的李逵、鲁智深一样,外表冷漠,内心狂热,一旦倾心,终生相随。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54岁的孔子决意辞去宰相之职周游列国时,45岁的子路已经当上季氏家的家宰(总管),权力大,收入高,事业有成,生活美满,前途光明。可他二话不说,辞掉职务,别妻离子,如影随形。春秋末年,天下动荡,长路漫漫,险象环生。但孔子总能化险为夷,靠的不全是运气,更得益于子路这名强悍的“第一大护法”。对此,孔子曾很牛气地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认定子路为可塑之才后,孔子开始“因材施教”。
耐心补课。想让一个基础差的学生迅速提高成绩,需全面了解他会了多少、还有哪些不会,继而查缺补漏,快马加鞭。此时最忌讳的是学生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导致知识体系前后脱节。所以,每当孔老师讲过一段知识后,总要和颜悦色地问子路:“由,诲女,知之乎?”子路,我教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子路同学啥性格啊,张嘴就要吼出全班小朋友最乐意说的那句“会——了——”孔子赶紧摆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会了就说会了,不会就说不会,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表现噢。子路同学,你学会了吗?
正面引导。习惯了每天舞刀弄枪,如今从早到晚坐冷板凳,烦躁之极,子路忍不住问孔子:“君子尚勇乎?”老师,您天天教我要做学问深厚、品行高尚的君子,那么,君子就不崇尚勇武,只能做个文弱书生吗?孔子教诲他:“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要把仁义、正义当作最高追求。君子有勇无义容易给社会添乱,小人有勇无义会沦为强盗贼寇。你明白了吗?继续看书吧!
郑重告诫。见子路还没完全领悟自己讲的内容,孔子又亲切地把他叫到身边坐下来(居,吾语女),把知识点归纳成“六言六蔽”(详见《论语·阳货》),掰细了、揉碎了,一点点教他。子路啊,尽管你身上有很多优点,但如果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这些优点很有可能最终会转化为缺点,你要注意呢!
响鼓重锤。子路性情疏狂,好出风头,有时管不住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孔子也不惯病,直接灭了他。一次,孔子跟颜回唠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我们做事,就雷厉风行开展行动;如果不用,就隐藏起来继续读书提升自己。能做到这样进退自如的,只有我和你颜回吧。师徒相视一笑。子路见俩人眉来眼去惺惺相惜心里有气,冷不丁来了一句:“子行三军,则谁与?”如果让老师率兵作战,您准备和谁一起去呢?言外之意,念之乎者也你俩一唱一和,论上阵杀敌你还得找我不是?孔子脸一沉,直接怼了回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赤手空拳就要和老虎搏斗,什么装备也不带就要横渡大河,这样做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共事。我要找的合作伙伴,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且能圆满达成目标的人。
还有一次,孔子当众夸子路忠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如果我的儒学没有施行的可能,我就坐上一叶竹筏到海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到那时候,仍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吧?子路听了,大为受用(子路闻之喜),他手舞足蹈,简直要飞到天上去了。见他得意忘形,孔子当头一闷棍:“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子路你小子,除了好勇斗狠比我强,再没啥可取之处了!
孔子为啥如此奚落子路,前一秒捧到天上、后一秒摔在地下呢?当然不是有意让学生灰头土脸,借机抬高教师威望。对于自以为是、过于张狂的尖子生,老师就是要找准时机点石成金,让其及时发现自身缺陷,痛改前非,成就更加完美的人格。这正是:“好钢要用烈火炼,响鼓还需重锤敲。”有人把“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翻译成“孔子笑着说:‘子路啊,你就是喜欢争强好胜,我们到哪里去找扎竹筏的竹子啊?’”这样委婉的说法,是对教育方式的误解。教育不只是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有时也需要当头棒喝一针见血。捧在手心里、长在温室中的幼苗,很难成为经风雨、傲霜雪、见彩虹的参天大树。
经过年复一年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历尽寒来暑往性情品德的塑造磨砺,子路终成孔门高足。旁人问及子路,孔子颇为自信:“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可谓具臣矣。”(《论语·先进》)子路勇猛善战,做事果断,爱民如子,可以为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治理赋税、掌握军队,具备了国家大臣候选人的资历。
可惜,性格决定命运。“行行如也”的子路容易冲动、过于刚烈的个性到老没变,最后身陷“父子争国”的卫国动乱。临终前,老迈的猛将说了句:“君子死而冠不免。”君子可以慷慨赴死,但按照儒家礼仪,不能死时衣冠不整。随后,子路整理好衣帽,被乱刀砍成肉酱。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子路不仅位居“七十二贤”,更跻身“孔门十哲”光荣榜!
202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