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如何做好暑期规划 遵守五个原则 养成七个好习惯 不踩三个“坑” 2024年07月09日

暑假即将到来。如何做一个孩子、家长都满意的暑期计划表,并按计划执行,是家长们头疼的一件事。

不少家长反映,以往的暑期计划就像“一张废纸”,一大半时间都在跟孩子“拉锯”“较劲”。等假期结束前,才发现计划中真正完成的内容寥寥无几。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制定有效的暑假计划?如何让他们按计划执行,实现假期“大丰收”呢?

制定计划的五个原则

扬长补短

每到暑假,家长的朋友圈便流传着各种密密麻麻的暑期安排计划表,但那都是别人家孩子的计划表,盲目参考未必奏效。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会有更大的耐性及兴趣,所以,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性格、喜好制定目标。不是为了“好”而定得“高”,而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而定得“适合”。

制定计划前,家长要对孩子有个基本评估,看看他有哪些优势值得发扬、哪些短板需要弥补,希望在暑假达到什么目标。

设置优先级

制定日常作息表时,家长和孩子最好确定一下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如果出现临时情况需要调整,首先要确保完成最重要的事。“当所有事情都同等重要,那就意味着它们都不重要。”要把必须做、可以做、有时间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序分成不同等级,不要一股脑地把所有事情混在一起,没有先后顺序,这会增加孩子的畏难心理,也不利于完成效率。

走出课本

暑假里,不要把孩子拘在小小的书桌前。无论去旅行还是做家务、参与社会实践、扩展阅读……都是让孩子从课本中走出来,去接触更广阔的生活和世界。另外,一定要提倡孩子成为终身运动者,暑期不仅不能停止运动,更应该加强运动。

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制定时间规划和作息表,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充分协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否则起不到帮助孩子提升时间管理能力的目的。

年龄段不同目标不同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性格养成、习惯培养、运动锻炼最重要;幼小衔接的孩子要调整好作息、培养独立能力、做适当的知识储备;小学生的目标更加多样:学习、兴趣、拓展、特长……因人而异。

完成计划的七个好习惯

想完成计划,良好的习惯必不可少。暑假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机,这七个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自主学习 及时检查的习惯

作业要独立认真完成。完成后要检查,看看有没有错误、遗漏的部分。做事、学习切忌三分钟热度,要专注,不受周围环境影响。

适当预习 提出问题的习惯

引导孩子对新学期学习内容进行适当预习,对相关内容进行略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假期进行预习,开学后,带着问题来听课,长期保存预习习惯,孩子会越来越自觉,越来越“会学习”。

规律作息 珍惜时间的习惯

规律的作息可以让孩子具备足够的睡眠和充沛的精力,是一生受益的好习惯。很多孩子刚放假时充满激情,一周内完成作业,每天预习一节新课……结果,没几天就开始睡懒觉,起床后玩手机、看电视,作业动都不动,计划抛诸脑后。

假期是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养成良好时间观念的好时机。教孩子做计划,就是教孩子珍惜时间,管理时间,善用时间。

查缺补漏 总结归纳的习惯

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早上学的知识,晚上复习;一周学的知识,周末复习;本单元学的知识,考前复习。暑假期间,把上学期做过的试题及试卷整理一遍,做错的题目重新再做一遍,直到真正弄懂。反复巩固,重点记忆,知识就会在孩子脑海中扎根、生长。

课外阅读 坚持练字的习惯

暑假是进行课外阅读和练字的最佳时期。每天固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坚持练字,长期坚持下去,你会看到效果的。

参与家务 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时间就多做,没时间就少做,但不能不做。孩子在做家务中培养了责任感,做事情更有条理,对家人也更加感恩和共情。做家务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

自主管理 养成自律的习惯

执行计划的自律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决定假期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假期中,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自理、自立、自我管理,最终养成独立人格,锻造诚信品质。

无效规划的三个原因

时间分配太满

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3—8岁的孩子,学习时间过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烦躁抵触等心理问题,低效率的学习没有意义。做计划的时候,要给孩子预留一定的自由时间,做到张弛有度。

每日规划太细

很多家长“关心则乱”,恨不得一股脑把假期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填得满满当当。可惜,一旦孩子有哪一部分没完成,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后续计划很难正常进行。制定计划时,要把孩子可能出现的偷懒、拖延、不配合等情况及一些不可控的客观因素都考虑在内。计划过细,反而无法一一完成。

目标定得过高

尤其对一些低幼年级的孩子来说,心性不定、活泼好动,往往对于计划的理解力不强、执行力不高。家长对孩子的预期目标过高,很容易陷入“为什么不行”“为什么做不好”的负面反馈中,对孩子的行动、结果会更加严格,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在综合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出更适合孩子的暑期计划。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