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薇薇/文 张巍/摄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纪念日。77岁的周国实同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写日记,记录一天生活的同时,也祝愿伟大的党生日快乐。
如果问,10年、20年前甚至50年前的某一天,你都做了哪些事,还能记住吗?周国实就能答上来。这可不是因为他记性好,而是他有一个“法宝”——写日记。从19岁那年夏天开始,周国实坚持每天写日记,至今已58年了。
“那是1966年,当时我还是熊岳高中的一名学生。虽然第一天记日记,只有短短两行字,却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直坚持到现在。”周国实回忆道。从高中毕业到成为下乡知青,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后,他的日记一天都没间断过。
周国实先后供职盖州市安平乡和芦屯镇,任党委副书记。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他几乎每天都在和百姓打交道。在周国实的日记里,他为群众办实事的事例不胜枚举——
1985年春节前,从山东来营、落户安平乡的退休老党员王文本家中突然起火,被褥、家具全都烧成灰烬。“老两口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两个人在营口举目无亲,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啊!”时任安平乡党委组织委员的周国实一边向县里争取救助资金,一边发动各村捐款,解决了王文本一家的燃眉之急。
1990年,安平乡村民李秀芝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多方医治无果,家庭负担沉重。周国实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发动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帮助李秀芝给果树浇水施肥,协助一家人春种秋收,一届接一届,坚持了许多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有幸参与了农村各项改革全过程,受益匪浅。我认为,将这些经历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很有必要。”整个工作期间,周国实除了每天写日记外,还积攒了自己的工作手册。打开他的书柜,58本日记和108本工作手册按照编号整齐摆放,可以随时查找有关事宜。
“老书记不仅在工作期间积极为百姓服务,退休后也帮了很多群众的忙。他记的日记和整理的工作手册也起了大作用!”原安平乡武装部部长薛成扬告诉记者,两年前,安平乡村民刘兴福的档案不慎遗失。由于没有入党证明,镇里没办法认定他是共产党员。“村里的老支书给他出主意,让他到周老这里,看能不能查到他是哪一年入党的。”
周国实听明来意,不假思索:“放心,肯定能!”按照工作手册上的编号,他很快找到了刘兴福的入党证明相关材料。镇工作人员看到这份证明材料后表示,“这是安平乡老书记的原始记录,肯定错不了!”刘兴福的党员身份终于被认定。
据了解,退休以来,周国实用上述资料共为各村村民和乡村两级干部解决问题40多个,大家都称他是安平乡的“活档案”。
薛成扬从1983年参加工作起,与周国实共事近30年。“周老言传身教,一直影响着我。他像我的老师,更像我的家人。”在他的印象中,周国实工作认真、缜密。正所谓“身正才能立威”,“给亲属、朋友‘行个方便’的事儿,周老从来不干。‘坚持原则,耿直不阿’,是大家对周老的评价。他在群众中特别有威信,乡镇历任领导对他也都特别尊敬。”模范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我市授予他的荣誉称号,是其多年来勤恳工作的最好写照。
退休后,周国实根据当年的日记和相关资料,先后写出了《在还乡务农的日子里》等回忆性文章,还写下了70多万字的回忆录《一个乡镇(公社)干部的经历》。回忆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将他的工作经历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包括学大寨、学习毛主席著作等15项内容;后一阶段主要包括农村改革、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乡镇合并等36项内容。后一阶段的这些资料,几乎涵盖了当时乡镇的全部工作。“总体看,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懊悔;既有受到上级褒奖的欢欣,也有为完成任务而干了蠢事的无奈。但回忆录所记载的,都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没有任何粉饰和雕琢,没有回避矛盾和问题。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可以窥见当时乡镇干部工作之一斑。我想,这些资料如果对后人有所启示、有所感悟的话,我的笔墨就没有白费。”周国实如此谦虚地表示。
翻看他的日记本,仿佛时空穿梭一般,各种带有年代烙印的本子大大小小、图案各式。随手翻开一页,字迹都工工整整,仿佛打印的一样。记者注意到,从去年起,日记本变成了用A4纸打印装订的本子。周国实解释,年纪大了,手抖写不好字,他就开始学习电脑打字,并从2023年起将日记从手写改为打印。“只要还能坚持,我会一直写下去。”
“现在,闲暇时间翻一翻这些资料,追忆一些往事,觉得很有意思,增添了晚年生活的乐趣。有人戏称我是‘活字典’,说我凡是经历过的事儿都记得清清楚楚。其实,我哪有那么好的记忆力,只是坚持写日记而已。”
2016年,在坚持写日记50周年的时候,周国实写下两首小诗以示纪念。其中一首写道:
“时光即逝不复还,
人生苦辣与酸甜。
欲寻往事何处觅?
足迹皆在日记间。”
采访最后,周国实建议广大青年朋友,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日记。只要坚持不懈,必定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