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波
当下,关于今年中高考的话题未尽。笔者也凑个趣儿,聊一聊孔子教过的“别人家的孩子”。
所谓“别人家的孩子”,用网上获得5.8万个赞的解释是:网络用语,优秀的代名词。是一种你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的生物。和他们比较——即使拿自己的优点和人家的缺点相比也望尘莫及。令人自惭形秽,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酸溜溜地说一句:他又不是我。
孔子身边最优秀的学生,无疑就是颜回了。一开始他很不起眼,甚至是以“贫困生”的身份出现在孔子面前的。大家都知道,孔子收徒有个规矩:“自行束脩(音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篇》)束,十条为一束。脩,肉干。意思是,自己主动拿着十条肉干拜我为师的,我从来没有不认真教诲的。关于束脩,至今仍存两种争论:一种认为,十条肉干是古人初次拜见他人而奉上的微薄的见面礼。相当于今天你找人帮忙,送人一盒“硬大”一样。另一种认为,古代劳动人民生活条件很差,能吃饱就不错了,所以,这十条肉干价值不菲。暂且搁置争议,反正,据说当时颜回拜见孔子时并没拎着肉干,而是捧着一碗稀粥。这碗稀粥怕是他很为重的一顿好饭。这种不吃饭也要读书的精神打动了孔子,破例收下了14岁的颜回。
起初给颜回上课,孔子心里没底:“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我滔滔不绝、口干舌燥给颜回讲了一天,这小子一句疑问或反对意见都没有,好像傻乎乎缺心眼儿的样子。于是乎,孔子采取了当代老师们仍在沿袭的“趴门缝观察法”:“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下课后,我悄悄观察他与同学们在一起自习讨论的情形,结果发现,他对我传授的知识理解阐述得不错!这下孔子放心了:“回也不愚。”(《论语·为政》)颜回不傻。
学了一段时间后,颜回的表现直令大家瞠目结舌、另眼相看。《论语·公冶长》中的一段对话说明了这一点:“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答:“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我怎么敢和颜回比?颜回听您讲了一点后能领悟出十点,我听您讲了一点后,撑死只能领悟出两点。”听出子贡话语中酸溜溜的味道了吧?在同学们看来,颜回就是江湖传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人认为,子贡善于察言观色,知道孔子欣赏颜回,所以故意夸大其词。但无论怎样,孔子倡导学生要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而颜回能“举一反十”,实在太可怕了!所以孔子后背也冒冷汗:“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你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学习力、领悟力超强的颜回,赢得了孔子的青睐。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中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颜回岂止是天下英才,更是可以继承孔子衣钵、将儒学发扬光大的最好接班人!想到这儿,孔子也像子路一样手舞足蹈,都想赋诗一首了:“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这乖娃真好啊!吃着一小筐干粮,喝着一大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仍然坚持读书。别人都不堪忍受这样忧苦的生活,颜回却读书习字乐在其中。颜回这乖娃真好啊!
老师欣赏学生,学生感恩老师。《论语·先进》记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孔子在子路的保护下先行离开了,颜回最后才逃出来。孔子急坏了!见到他气喘吁吁地赶回来,孔子狠狠骂了一句:“吾以女为死矣。”我还以为你死了呢!一句如同亲生父母责骂子女的话,道出其内心的担忧和情感。颜回当然明白,所以非常真诚地回了一句:“子在,回何敢死?”老师,您还健在呢,我怎么敢死呢?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在《论语·子罕》中,颜回对孔子深情赞颂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夫子的学识和品德,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艰深;一会儿看他好像在我前面引导,一会儿忽然又像在我身后助力。夫子循序渐进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下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了我的才力。总觉得好像有一座高山立在我面前,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总是找不到途径。
咦,颜回不是能“举一反十”吗?怎么又“欲罢不能,既竭吾才”了?呵呵,看来这小子跟子贡一样,也知道适时放低身段讨老师欢心,智商超高,情商不差,“回也不愚”。
这样一对珠联璧合的师生组合,不意结局竟成流水落花。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29岁,颜回头发全白了,后来早早死掉了。后人考证,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只活到40岁。
颜回死了,孔子发出“天丧予!天丧予!”的哀号,觉得是老天要灭了他。吊唁时,“子哭之恸”,孔子到了顿足捶胸、悲痛万分的地步。其他弟子觉得老师这样哭学生,实在太过分了。孔子泪眼朦胧反问:“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我做得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哭,我又该为谁而哭呢?
后来,鲁哀公、季康子先后问过同样一个问题:“弟子孰为好学?”你的学生中,哪个是最刻苦用功的?孔子眼泪汪汪,答案如出一辙:“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有个叫颜回的乖娃最刻苦用功,可惜早早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以上记载,皆出自《论语·先进》。
一如现在的中高考高分学生,其成功经验似羚羊挂角,既无迹可寻又无法复制,《论语》中也没留下有关颜回学习方法的记载。不过,通过孔子对颜回“一咏三叹”的赞美及与子贡的交谈,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些许端倪:
首先是“陋”。颜回生活条件简陋,这反而激发了他“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正所谓“寒门出高士”“逆境出人才”。如果衣食无忧,又常受电视剧、短信、电子游戏、短视频的诱惑,加之不那么高远的志向(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媳妇之类),可能就没有那么锐意的进取心、那么旺盛的战斗力了吧?
其次是“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枯燥寂寞的学习过程当作人生快事,把攻克道道难题、写出完美答卷当作趣味横生的智力游戏,大概就是脑洞大开之颜回的“通关秘籍”。
最后是“悟”。比如把历史、地理和语文结合起来,把英语和汉语语法结合起来,把音乐、美术结合起来,把学过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像张旭那样在公孙大娘舞剑中领悟书法真谛……总之,学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闻一以知十”“温故而知新”,方能傲立群雄,睥睨天下。
202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