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东光现场创作国画作品《观瀑》。

刘东光在熙湖公园写生。

刘东光给孩子们讲解国画知识。

刘东光与女儿共同创作的作品《擎天》。

刘东光参展作品。
本报记者 赵颖 文/摄
家住格林山水城小区的刘东光老人今年79岁。虽年事已高,但老人喜爱国画创作,在书画的陪伴下,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用画笔绘出了多彩的人生。
7月22日,记者来到老人家。客厅里摆放着多幅装裱好的山水画作,墙上挂着一沓书法小楷,一幅创作了一半的作品夹在画架上。靠近窗台有一张书画案台,案台前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一字排开,与绘画相关的书籍、画纸也一应俱全,看来整个客厅就是老人的画室。“我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国画的,到现在已经创作了上百幅国画作品,这在当初可是想都不敢想啊!学习国画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结交了许多好友,也让晚年生活更有意义。”刘东光感慨万分。
善于学习 涉猎多种爱好
刘东光老人爱好广泛,喜欢旅游、骑行、绘画,同时也热衷唱歌和烹饪。“退休后,我自费学习了电脑操作,有了这项技能,参加各种群团组织活动时能够得心应手。”刘东光介绍,他曾担任市自行车运动协会第一届理事,省内著名的景点基本都骑行观光过。70岁后,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出行安全,老人将骑行方式改成了跟团出行。75岁,刘东光结合身体状况,放慢了生活节奏,来到营口三为老年大学国画班,开始学习国画。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以往游历名胜古迹时,名山大川的雄伟壮丽,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都成了我绘画的素材。”刘东光说,为了系统掌握国画知识和技巧,他购买了一些书籍和画册,不断钻研、临摹,从一根根线条开始练习,数不清用了多少画纸和颜料,也记不清用坏了多少只画笔。
“每日一画是他的必修课。”妻子刘桂荣笑着说,见他如此痴迷国画,家人都十分支持。他把客厅当成画室,妻子从无怨言,女儿时常给他购买绘画材料,儿子有时带他去拜访绘画名家,外孙女帮他从网上下载国画视频教程。经过4年持之以恒的练习,他的画技有了质的飞跃。
近些年,刘东光全身心投入到国画创作中,渐渐从室内走到了室外。他经常背起画夹,与画友到楞严寺公园、熙湖公园等地写生,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们既画四季美景、大好河山,也画烟火人家、小桥流水。”刘东光告诉记者,一幅幅国画作品记录着他们美好的晚年生活。
善于思考 创新绘画技法
谈起对山水画的热衷,他说早年游历时,对山川草木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山水画在艺术表现力上具有多样性,画者最终目的是用画作宣泄内心情感,这些因素构成了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
“山水画是由山、水、云、树四大元素组成,创作者对这些元素进行不同组合,表达的意境也不尽相同。”刘东光表示,作为业余绘画爱好者,他的创作追求优美、舒服。他把学到的绘画表现技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加以变化,重新组合,最终让作品既有传统元素,又具时代风格,给人一种崭新的面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学习绘画,要善于使用巧劲。齐白石大师说过,“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刘东光说,太似就会忘记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情感,不能把自己对物象最真实的感受画出来。只有对物象有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感受,才能产生“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
善于分享 传承绘画技艺
刘东光不但自己学习国画,每当家庭聚会,他会同孩子们分享绘画感悟,同时也鼓励儿女学画。刘桂荣介绍,2022年女儿单位组织书画大赛,父女俩共同创作的作品《擎天》荣获一等奖。儿子也非常喜欢父亲的画作,看到父亲创作出新作品,会第一时间将作品挂到办公室进行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外孙女去美国学习交流,随行带了几幅外公的画作送给外国友人,深受大家的喜爱。
刘东光还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传授绘画技艺,带动更多人爱上国画。在刘东光看来,绘画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构思画作要认真思考,绘画时要站着,挥毫泼墨间手臂要控制好运笔,整个创作过程绘画者全身都能得到锻炼。“绘画让我精神愉悦、心平气和,不知不觉中提升了个人素养。未来我想以长城为主元素,画一幅山水长卷。”刘东光满怀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