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唐海干 散文作品 天堑变通途 2024年08月09日

插图 :夏立新

说起来,我对贵州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寓言《黔驴技穷》。寓言说,贵州有一头驴,没见过世面,忽然一天,来了一只老虎。老虎碰见驴,很害怕,不敢靠近,怕被驴吃了。等看到驴就是踢几下蹄子,并没有什么本事,老虎就一跃而起,把驴吃了。我想,古人拿贵州“开涮”,是不是因为贵州偏僻、闭塞!

我家大哥、二哥,为了谋生,也为了让我和弟弟读书,从我们山沟里走出去闯荡世界。他们到过广东、湖南、贵州、云南。他们不是做什么大生意——春天收购青菜,夏天收购李子,秋天收购大白菜,冬天收购蘑菇,都是小本买卖,一斤只赚几分钱。他们往往一去十天半月,回来时就给我们伙食费,同时也讲些趣闻。大哥说,贵州多山,抬头是大山,低头也是大山,转来转去还是大山。收购满一辆手扶拖拉机的农产品,要爬很远的山路才能出来。我就想,我们村本身就是山沟了,生活如此艰难。贵州到处是山,要比我们艰难。贵州人怎么生活啊?

二十几年前,我曾到贵州出过一趟公差。满眼都是高耸入云的大山。眼前是大山,后背也是大山。我们的班车,像老牛拉的,气喘吁吁地爬坡。爬过一座大山,以为到平地了,谁知还要往更高的大山爬。在贵州,一天旅程,绝大多数是爬山。大山里还多雨,真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样的地形,贵州怎么不闭塞、贫穷?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清湾江两岸,每天都有无数的贵州民工,带着扁担、泥箕,坐在江堤等活儿干。这些民工主要是挑砖、挑沙子、挑水泥,也有挖水沟、搬运建筑垃圾的。我们当地人要干这些活儿时,往往说,请贵州人干。唉,在那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大山里,真的是人无三分银。想想看,贵州没有多少田地种庄稼,收成也就少,人肚子自然吃不饱。正因为偏僻、落后、贫穷,贵州人才走出大山,来到相对比较容易讨生活的地方干苦力。我去了一趟贵州回来,心想,这辈子再也不会到那个“鬼地方”了。

但是,近些年来,我不断地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贵州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贵州,早已不是昨日的贵州。今天的贵州,给予中国,给予世界的,除了惊叹,就是惊艳。世界上最高的桥,跨度最长的桥,都在贵州。贵州的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一般通乡、通村道路,也全部硬化。贵州还是中国“大数据”发展最快的省份。贵州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旅游,也是做得如火如荼。贵州人民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于是,时隔二十多年,我趁着“五一”小长假,到贵州“故地重游”。汽车在高原、大山之间穿行,如履平地。坐在汽车上,我满眼青山绿水,满眼都是风景如画。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串联起来的大桥,如平塘大桥、北盘江大桥、鸭溪河大桥、清水河大桥等现代桥梁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造就许多亮丽的风景。贵州的桥梁,占据世界桥梁之最的半壁江山,把高原的贵州、多山的贵州,变成高质量发展的贵州!

贵州多山,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真正领略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贵州人的奋斗精神,他们把“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变成了金山银山。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贵州已经“编织”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现在的贵州,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