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孔子弟子中的“传奇人物”(下) 2024年09月05日

隋春波

子贡劝说齐国相国田常按兵不动、吴王夫差援助鲁国攻伐齐国后,又马不停蹄前往越国,与越王勾践会面。

勾践命人清扫道路,郊外迎接,自己驾车到子贡下榻的馆舍登门问候:“越国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您怎么屈尊光临于此呢?”

子贡话里有话:“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但他一直对您心怀忌惮。既如此,攻破越国便是早晚之事。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报复他人的想法却令人怀疑,真憋屈;有报复他人的想法却遭致泄露,不靠谱;事情还没进行却叫人先行知晓,太危险!这三种情况,是做事情的大忌。”

勾践叩头到地:“我曾不自量力,和吴国交战,如今被困会稽,恨入骨髓,日夜唇焦舌燥,只打算和夫差拼个你死我活,这就是我的愿望。”

子贡说:“吴王夫差为人凶猛残暴,大臣难以忍受;国家连年征战,士兵不能忍耐;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内部变乱;伍子胥因谏诤被杀,其他大臣对夫差的过失装聋作哑,只顾保全私利,这些都是国家危亡的表现。现在您若开口说出兵辅佐投合他的心志,再用重金宝物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表示对他的礼敬,夫差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他不能取胜,那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如果打胜了,他也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我会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与您共同攻打夫差。等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您就可以趁其疲惫不堪的时候出兵了,这样,就一定能灭掉吴国!”

越王勾践喜出望外,答应照计行事。

子贡重新回到吴国。几天后,越王勾践派来大夫文种,满脸谦卑地对吴王夫差道:“东海役使之臣勾践,谨派使者文种,向大王问候。臣勾践听说大王将要发动正义之师,讨伐强暴,扶持弱小,安抚周朝王室,他请求出动越国境内全部军队三千人,勾践亲自披挂铠甲,愿做先头部队。现特派臣子文种进献祖先珍藏的宝器——铠甲12件,还有斧头、屈卢矛、步光剑等,为出征壮行。”

夫差听了非常高兴,对子贡说:“越王勾践想亲自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

子贡答:“不可以。调动他国所有的人马,使之国内空虚,还要其国君跟随出征,这是不道义的。你可以接受他的礼物,允许他派出军队,但应辞却勾践随行。”

夫差点头同意。随即,他调动九个郡的兵力,前去攻打齐国。

子贡辞别夫差前往晋国,对晋定公姬午说:“我听说,不事先谋划好计策,就不能应付突然来的变化;不事先治理好军队,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和吴国即将开战,如果吴国不能取胜,越国必会趁机扰乱它;如果取得了胜利,夫差一定会带他的军队逼近晋国。”

姬午面带惊恐:“那该怎么办?”

子贡不慌不忙:“整治好武器,休养好士兵,静候吴军到来。”

至此,子贡圆满完成任务,离晋回鲁。

时光如流水般静静长逝。随后数年,子路、孔子相继辞世。但历史的车轮依旧前行,一场师生筹划已久的“大戏”缓缓拉开帷幕——

吴王夫差带兵和齐人干了一仗,齐军大败。夫差不肯班师回国,乘胜逼近晋国,两军相遇,吴军大败。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夫差赴黄池与晋定公姬午争执天下“霸主”之位、只有太子与老弱兵将留守国都之机,领兵渡江趁虚而入,杀吴太子,一直打到离吴国都城七里之处,方安营扎寨。吴王离晋返吴,向越军求和。公元前478年至公元前473年,吴越反复交战。最终,吴国战败,夫差自杀。灭吴三年后,越国称霸天下。

子贡堂而皇之推出的这一系列“阳谋”,令齐、鲁、吴、晋、越五国形势各有变化: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令越国称霸。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具体而言,就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苏东坡于《荀卿论》一文赞:“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时至今日,有人对子贡的这段传奇经历不以为然。证据一,太史公的《史记》如今被挑出许多谬误,所以,这名“古代记者”的文字记录不足以全信。证据二,如果有这样一段改变当年历史走向的大事件,为何众多史书皆无记载?

笔者无意为子贡辩护。只是想说,古往今来,诸多撼动时局的人物、事件,大多堙没在漫漫岁月的黄沙之中。正所谓“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南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没留下任何痕迹,倒也不足为奇。况且,儒家学派曾被推崇法家的秦始皇大力打压,甚至下过“焚书坑儒”的狠手,这段足以彪炳史册的儒学“高光时刻”是否由此被彻底删除,也是说不准的事儿。只要读者能从这一故事中,感受到子贡的雄辩、口才的威力,心头涌起对中华先贤的些许景仰,此番笔墨便不算白费。

20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