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两袖清风 一生美名 著名文化学者忽培元来营参加《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传》评书开播仪式 2024年09月13日

忽培元(左一)签字赠书。

评书座谈会。

评书新闻发布会暨开播仪式。

忽培元(左四)与主创人员合影。

忽培元(左一)走进直播间。

评书宣传海报。

忽培元(左二)体验讲评书的感觉。

评书策划会。

评书录制现场。

主创人员对评书进行后期制作。

本报记者 孙文茹

“为人一身正气,做官两袖清风。扬州八怪传美名,难得糊涂一生。”应营口市曲艺家协会评书专业委员会邀请,著名文化学者忽培元来到我市,参加根据其小说《糊涂百年——郑板桥传》改编的评书《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传》开播仪式。

9月9日,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七楼会议室,忽培元与我市文化艺术界人士举行座谈。市曲协评书专委会会长赵树发详细介绍了评书的创作过程与作品特色,忽培元与大家分享小说的创作历程和体会。

评书《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传》根据著名作家忽培元小说改编,由赵树发统筹,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播音员主持人工作室总监纪伟监制,评书大师单田芳的两位亲传弟子杨东玉、刘靖坤联袂演播,共计五十回。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的一生铸造了很多传奇,他的名言‘难得糊涂’更是被后人世代传颂。”谈起创作过程,赵树发说,这部评书于2024年年初开始策划和改编,3月录制,历时一个月,录制完成第一版。6月,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召集主创人员和相关专家进行研讨,提出修改意见后,于7月末再次补录,至8月中旬,圆满收官。评书《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传》不仅客观讲述了“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坎坷的一生,还对其诗书画“三绝”给予了中肯的评说,尤其对郑板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场生涯,更是给予了详实的介绍和充分的肯定。郑板桥清正廉洁、心系百姓,他的“民贵理论”和“公仆意识”不仅在当时卓尔不群,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记者试听后发现,评书《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传》是一部人物传记类作品。评书借鉴章回体小说架构,五十回传记评书的每一回都创作了章回题目,有助于听众更好地收听并较为适应新媒体传播,这在传统评书中少见。

赵树发介绍说,将小说改编成评书,体现了营口评书的创新意识,使历史人物生动起来,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也为营口评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而五十回传记评书《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传》的播讲由两位评书艺人联袂完成,这在传统评书界也是一种创举。并且除第一回外,其他每回结尾处,都引用了郑板桥的诗词并进行赏析,体现了郑板桥一生的心路历程,可帮助听众理清故事脉络,使传统评书的知识性更强。

座谈会上,忽培元为大家介绍了《糊涂百年——郑板桥传》的创作始末及他对传主人生理念的独到理解。他说,该书提供了郑板桥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与故事的骨架脉络,用文学手段赋予其生命基因,把一个逐渐远去的模糊背影活生生呈现在读者面前,全方位呈现郑板桥的精彩人生和他辉煌的书法、绘画艺术及其为民请命、心系百姓的为官理念。

忽培元说:“听了开头几回,深感声情并茂且古意盎然,说明改编是成功的,排练录制也下了很大功夫。感到两位资深评书艺术家对郑板桥这个距今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个性特征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是准确的,对于时代背景和社会民俗风情的研究和描摹是到位的。可见,各位对原著是认真阅读过的,所谓‘开口知深浅,功夫在声外。’这不仅体现于评书改编后的内容上,也体现于抑扬顿挫与喜怒哀乐的声情演绎中,体现于诉说悲欢离合故事情绪的拿捏分寸上。评书、评书,有评论、有说书,夹叙夹议,古今穿梭,生旦净丑,相得益彰。对于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而言,可谓手法多样,左右逢源。我对这次改编录制是十分满意的,在此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播出圆满成功。”

提到为何写郑板桥这个人物,忽培元说:“作为一个作者,我就像投标一样,参加一个叫‘当代作家书写百名历史文化名人’的项目。以前,我想写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因为我在延安读的大学,而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延安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大学时期,我写过一篇《杜甫延安行》,对杜甫整个人生经历有过一些了解。后来,发现有人在写杜甫,所以我就换成写郑板桥。同时,我爱好文学和书画,是一个党政工作者,也在基层工作过,我发现自己与郑板桥之间有些默契。而在创作之前,我对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学术性的表达也都进行过考证。”

演播者杨东玉、刘靖坤表示,参加本次评书的录制,对他们很有纪念意义。比如,这是杨东玉播讲的第一部长书、是刘靖坤表演的第一部文戏等。

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向本次活动发来贺信,信中说:

获悉贵单位将于近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原创作品——五十回传记评书活动,并将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糊涂百年——郑板桥传》一书纳入活动范围,将该书的内容进行改编后,以节目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团结出版社对贵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以《糊涂百年——郑板桥传》为蓝本,用曲艺节目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图书的精彩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该书的影响力。

“这是我第二次来营口,每次来都有一种文化气息包围着我。”9日下午,忽培元参观了营口评书工作室,并走进电台直播间,畅谈对营口的印象及创作感悟。

赵树发说:“现在,我们很留意评书播出后听众对我们的反馈,我们会根据反馈,再次进行修改。”

据悉,该评书将在营口交通文艺广播和“营天下”APP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