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又不凡的生活写照
李阳
作家路遥曾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那一定要在四十岁之前。1988年,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这一年,路遥刚好四十岁,他的梦想成真了——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堪称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该书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然而,夜以继日的高强度创作让他积劳成疾,一年之后便溘然长逝,这部书也成为他的生命绝唱。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之血浇灌出的伟大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一幅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它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出普通人在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艰辛曲折之路。其特点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探寻:
首先,创作者严谨审慎的创作态度。《平凡的世界》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为创作背景。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为了精准把握这十年间的社会变化,路遥在创作中展现出十分严谨的创作态度。在《早晨从中午开始》这篇随笔中,他记录了自己创作这部书的整个过程,其中开篇前的第一项工作即是找来十年间各大报纸逐篇翻阅并记录重要事件。这项工作整整持续了一年多。他的手指因为翻阅报纸过于频繁而露出了毛细血管。这彰显了一个创作者极为审慎的创作态度,正是这份严谨赋予了作品真实、厚重的质感。
其次,对普通大众人性之美的颂扬。《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孙少平等一系列人物不过是时代浪潮中再平凡不过的小人物。但是路遥却在小人物的身上挖掘出震撼人心的人性之美。普通农民出身的孙少安通过自身不断的奋斗,以坚忍的态度不断挣脱命运的束缚;干部家庭出身的田晓霞,以正直勇敢、积极善良之心影响着周围的人,甚至在危急关头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家路遥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向世人展现出平凡人身上的人性之美。每个人物都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接受现实却不沉沦,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三,创作过程中浓重的乡土情怀。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扉页上,路遥写下“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作为出生、成长于黄土地的作家,路遥用他的作品对给予他生命和精神滋养的黄土地作出深情的回应。整部作品充满浓厚的陕北风情——窑洞、信天游、白羊肚毛巾、荞面饸饹、打枣节等等陕北特色贯穿其中。这部书以朴实的文字展现了黄土地的故事、精神风貌、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
同为陕北作家的柳青曾寄语路遥: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而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路遥用《平凡的世界》给陕北这片土地交了一份答卷,他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勾勒出这片黄土地上的平凡生活,也诠释出每个平凡生命的不凡品质。
不平凡的世界
王茜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品通过众多人物,展现出时代的急剧变化。而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当时社会变迁的大众缩影。作者常以旁观者的视角,推测人物的后续行动和心理,评判人物的行为与想法,并抒发感慨,替经历那个时代的大众直抒胸臆。
书中对润叶与向前、少平与晓霞爱情纠葛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复杂,且为之动容落泪。少安在砖厂倒闭后的消沉,少平内心的纠结,晓霞不愿离开煤矿的矛盾心情,皆非无病呻吟,而是深刻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些精彩的情节,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小说人物的挣扎与奋斗历程。
《平凡的世界》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使更多人关注农村,并对农村现实问题进行思考。让一个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不是少平的“卖苦力”,不是少安曾经的“富甲一方”,而是能让省委副书记都称赞不已的学识修养。兰香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即知识改变命运。小说中,作者对兰香、少安的穿着描写,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暗藏深意。比如,兰香衣着朴素人却清新、雅致,有钱了的少安仍背着人造革皮包……作者意在凸显人物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小说的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少平的情感归宿如何?秀莲若无法救治,少安的砖厂能否依旧兴旺?《平凡的世界》在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之后又让读者遐想。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就是在不断的失败、追求中痛苦并幸福着。回首,“生活似乎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圆,但生活又不会以圆的形式结束”。
总之,《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思想深邃、情感真挚、发人深省的佳作。
平凡世界,快意人生
孙东玉
大约是1991年,那会儿我还是一个文学青年,订购了好几种杂志,每月骑自行车去“二宫”附近的报刊亭取一本《读者文摘》(1993年改名为《读者》,当时还是月刊)。
《读者文摘》里的文章大都文笔细腻,故事感人。
取到杂志回家细细地读,那种感觉就像品尝美味佳肴,绝对是一种享受。没经历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那种如饥似渴的滋味。
有时候赶上雨雪天气,杂志会晚到一两天,我心里就会很失落,甚至会骑自行车到渤海大街的邮政局去询问。
就是在那年冬天,营口市政府举办了“营口首届读书读报知识大赛”,我通过了预赛和复赛,代表西市区进入了决赛。决赛现场有一道考题——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哪些?我清晰地记得,答案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那次大赛,西市区代表队获得了营口地区第一名。
如今已经过去三十三年了,当时参加决赛的场景,我依然历历在目。
当时我对知识的渴望绝不亚于《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然而却不是每个男子都有福气能遇到田晓霞那样集美貌、智慧、善良、热诚于一身的“女神”。也难怪,作者路遥在写完田晓霞牺牲那段后痛苦不堪。
或许,田晓霞这样的好女孩虽被洪水冲走却能最终获救吧。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让我改编剧本,我更愿意这样改编《平凡的世界》,给无数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
朴实的人们总是希望好人有好报。
我不想太多评价这部如史诗一般描述城乡社会生活的巨著,因为已经有太多人给予了详尽、中肯的评述。
作者路遥本人其实就是他笔下人物的缩影,他在写完《人生》之后本可以凭借这本书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呕心沥血六年,用生命去书写《平凡的世界》呢?
我始终觉得这世上有些人是带着使命而来的。如曹雪芹,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才有了不朽的《红楼梦》;如蒲松龄,他屡试不第后摆设茶摊,前后用了四十余载才完成了《聊斋志异》。
曹雪芹、蒲松龄、路遥……他们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在这个平凡的世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才飘然离去。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的话,如今,我人生的这本书已写到了后半部,如何奇峰突起、柳暗花明,全在于自己。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快意江湖,泼墨人生,如此才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享受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
郑来冉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部小说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成长轨迹为主线,生动描绘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变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社会变迁的长卷。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沧桑。
这部小说值得每一个年轻人认真阅读。小说中,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一个个年轻人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平淡而残酷的,但是理想之光、人性之光却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不再普通。我们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平凡,要努力过好当下,享受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
平凡世界的人性光辉
程佥千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对我来讲,犹如黑暗中的灯塔。路遥老师用他独有的质朴与真诚,将黄土地上平凡村庄里普通农民的故事娓娓道来,描绘出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平凡人身上的人性光辉,勤劳、朴实、敢于改变命运。
小说以孙少安、孙少平的故事为主线。兄弟俩犹如黄土地里的枣树,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扎根。兄弟俩在困境中不放弃,披荆斩棘走向新生活。他们是中国一代农民的缩影——渴望通过知识和勤劳改变命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去面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残酷,也要意识到自身的平凡。然而,平凡的人也要去奋斗。生活中不全是完美,正是因为有着不完美,我们才能感悟到生命的乐趣,享受走过的路,珍惜遇到的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走好脚下的路,顽强而乐观地去奋斗!
始于平凡 终于不凡
杨晰然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深刻描绘普通人生活与奋斗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还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残忍”,以及时代变迁对人们命运的影响。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种种挫折和打击,但他们从未放弃追逐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令人敬佩。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却有着不平凡的伟大。
作者路遥用写实手法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读者能够在每个人物身上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人性中散发的不平凡的伟大光辉。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凡世界,也许平凡才是生命的底色。在这平凡的世界里,永远不缺苦难和抗争,所以我们可以平凡,却不可以平庸。就如《平凡的世界》一样,始于平凡,终于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