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三代“海蜇人” 2024年10月28日

陶倩楠

陶倩楠

陶倩楠,1984年2月出生,营口辰光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致公党党员,致公党辽宁省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政协营口市鲅鱼圈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

爷爷和父亲:探索和志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朴素的俗语道出了自然资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我的家就在渤海岸畔的盖州市。改革开放以前,这里的人们主要以种地为生,人们充其量不过在近海打点小鱼小虾,丰富一下自家的餐桌,或者到集市上换点零钱补贴家用。上世纪80年代,鲅鱼圈有了一批闯海人。渔获季节,船一靠岸,黄花鱼、鲅鱼、梭子蟹、海蜇等各种各样的鲜活水产摆满了码头,空气中弥漫着海鲜的味道。我的爷爷就是这个时期与海蜇结下缘分的。爷爷是国营工厂的退休干部,有着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他敏锐地把握住了商机,开始做起了海蜇贸易。

渤海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海域,这里的水温低,天然海蜇品种优良,生长周期长,肉质饱满,营养丰富。史书《博物志》曾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海蜇的国家,《本草纲目》也曾详细记录过海蜇具有食药同源的用途,而我们营口就是中国最早的海蜇加工发源地和集散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营口的海蜇加工和贸易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爷爷远赴上海以及江浙,把营口海蜇大量销往江浙地区,成为当时有名的营口海蜇贸易商。

爷爷可以称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的贸易商,而父亲则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

1977年,父亲还在当时的盖县农村,是一名下乡知青。恢复高考的消息给他带来了希望,复习2个月后,他成功考入沈阳农业大学的农业机械专业。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在盖县农机研究所。父亲是所里唯一的大学毕业生,他用了3年时间,又考取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证。不知是不是受了爷爷的影响,1984年,父亲选择“海蜇加工机械化”作为研究课题。

听父亲讲那段经历时,我觉得这个课题对于他,似乎并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事业。为了完成这个课题,他跟着渔民一起出海,学习怎样分离蜇头蜇皮、洗刷粘液、盐矾腌制、储存包装。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成了当地渔工的小学生。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善于从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一年以后,父亲写出了一本关于海蜇加工的小册子,之后印了几万册,卖得一本不剩。

那时国家也正鼓励研究所搞创收,在所领导的支持下,父亲用自己研究总结出来的方法在海边加工海蜇,一年时间就给研究所赚了10万元,相当于当时全所50多人两年的工资。

钱虽然是赚到了,但父亲的研究项目进展却并不顺利。从技术上看,海蜇加工机械化十分困难。同时,国内每年捕捞时间有限,海蜇的供应也难达量产需求。再加上研究经费的断档,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只能把海蜇加工机械化作为一个心愿深埋心底。但他并不放弃,仍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海蜇加工。

父亲:转战渤海

1992年,父亲在海蜇加工领域潜心研究了8年,已经是所里的研究室主任了。这一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了深化改革开放的热潮,父亲思来想去,放弃了研究室主任的职位,选择了“下海”。

那可真的是“下海”,父亲每天回到家里,带回来的都是一身疲惫和一身的海腥味。父亲创业初期,主要是在海边收购海蜇,组织人员加工,然后销售出来。海蜇是有汛期的,汛期一到,上百条船一起出海,陆续满载返航,岸边很快就被渔船挤满。父亲站在渔场边,满载海蜇的渔船一靠岸,他就上去看货,和渔民谈价钱,然后卸货、过秤、交钱。一条船的海蜇还没卸完,另一条渔船又到了。偶尔有空的时候,又要到现场指挥加工海蜇的工人。渔船不断,加工不完,他一刻也不能休息。父亲讲,有一次他3天没合眼,累到出现了幻觉,分不清眼前的人是谁,差点把过路人当成船老大,要给人家货款,直到有一个人使劲拍了他肩膀一下,他才清醒过来。

“下海”创业要肯付辛苦,也需要能担风险。有一年,海蜇大丰收,父亲收了一大批海蜇,加工好了,海蜇的价钱却跌得很惨。有的人赔本把海蜇都贱卖了,但父亲没卖。他对自己的加工技术有信心,加工后,品质好的海蜇可以存放两年以上。父亲把货压了一年。6000桶海蜇露天放着,苫布都被海风吹烂了。到了第二年,海蜇产量骤降,海蜇市场价格被抬高,父亲不但没亏,还赚了一大笔钱。

接着,父亲带着全家转战山东莱州,在莱州建了一个海蜇加工厂。那时我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也能帮父亲干点活。蜇汛一到,从海边收购的鲜海蜇被一车一车地运到工厂,我和女工们一起分离蜇头蜇皮,手都被海蜇的毒液蜇烂。年纪稍大一点,我还押过车。加工好的海蜇要运出去,就得有人“押车”。有一次靠着包装好的海蜇睡着了,身上被蚊子叮出了无数个大包。

1997年,父亲在鲅鱼圈建起营口辰光水产有限公司,海蜇生意开始走向海蜇深加工。企业的标识是父亲亲自设计的,而辰光这两个字,分别取自盖州的古名“辰州”和莱州的古名“光州”。

每年7月末,绵蜇能长成蒲扇大小,渔民们只要几天工夫,就要完成绵蜇捕捞。8月到9月,又到了捕捞沙蜇的时候,碾盘大小的沙蜇要比绵蜇大上一圈。那时候,鲅鱼圈沿海村子有很多家海蜇加工厂,父亲收购的海蜇也在这里进行粗加工,再运送到青龙山大街进行深加工。营口的封海期,渔民们都休息了,但父亲的工厂却没有淡季,本地的海蜇加工完了,再从世界各地进口海蜇加工出口。经过深加工的海蜇运销全国各地,本世纪初的几年,辰光水产的海蜇远销日本、韩国,现在还销往北美和欧洲,企业规模最大的时候有过140多名员工。

父亲和我:加拿大的公司和美国的工厂

2003年,我高中毕业,来到加拿大一所公立学院留学,读企业管理专业。读书期间,为了取得一些实践经验,我曾在超市里当收银员,也给商超送货。毕业后,我在加拿大东部的一家中华食品供应商那里找到了一个职位,做了几年管理工作。2009年,对加拿大商业运营模式和规律有一定经验之后,我在父亲的支持下创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经销海蜇,逐渐成为当地的海蜇供应商。

2011年,得知美国波士顿要举办国际水产博览会后,我鼓动父亲参加。

西方人没有吃海蜇的习惯,也不懂得如何加工海蜇。当我们的海蜇产品出现在波士顿国际水产博览会的展台上时,吸引了众多国外水产厂商惊奇的目光:“海蜇也能加工成这样?”

很快,美国洛菲尔德渔业公司邀请父亲和我去他们公司考察、洽谈合作。这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渔业公司,公司的一代掌门人曾有一个遗愿,就是“把海里的海蜇打捞上来,卖到亚洲去”。我们的产品让他们看到了实现这一遗愿的希望。

在这家公司,我们看到了各种机械化的加工设备和专业捕捞船,也深知这里有丰富的海蜇资源。当父亲要看看当地的海蜇时,对方竟然从冰箱里拿出一只冰冻海蜇,解冻之后,海蜇化成了一滩水。按照父亲的要求,对方现场打捞出100公斤海蜇。父亲拿出明矾,凭经验抓取与盐混合,开始了盐渍海蜇的“魔法”。仅仅一天时间,海蜇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琥珀”,能长期保存,淡化后即可食用。这让美国人大呼神奇,一项合作开办海蜇加工厂的意向因此达成。

签订合作意向后,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父亲把海蜇的加工时间从传统的15天缩减到1天,还在美国的工厂里实现了流水线加工,既缩短了加工时间,也保证了食品卫生安全。

从这次合作开始,我和父亲也成了最佳搭档。我对父亲在海蜇加工方面的造诣深信不疑,父亲对我在开拓市场、品牌营销方面的才能也充分认可。从2012年到2017年,我在中国、美国之间两头跑,作为项目经理推进美国海蜇加工厂建厂工作,直到工厂建设全部完成、与洛菲尔德渔业公司的合作进入稳定发展期。

我和父亲:名品和标杆

2017年,我回到国内,专心协助父亲发展辰光水产的事业。

一开始,我单独拥有一个公司,主要负责海蜇的海外业务以及企业的品牌和营销,很快,父亲把辰光水产有限公司交到我的手上,他自己则仍专注于海蜇的收购和加工。回国后,除开拓海外市场、加强品牌营销之外,我也把主要精力转到产品开发上。传统的海蜇加工工艺,盐渍的海蜇需要淡化10多个小时才能入口,这显然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要求。从2017年开始,我与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组成即食海蜇科研专项小组,最终研发出辰光即食海蜇。这种产品开袋即食,而且像方便面一样附带料包。经过全方位的监测,这种即食海蜇虽然“抛弃”了饱和盐水的包裹,但仍然保持了最高的食品安全等级。

2017年下半年,辰光水产的即食海蜇被国内知名水产品牌选中,2018年开始量产。十多年前,最好的产品都出口了,国内只能买到传统工艺制作的盐渍海蜇,产品品质不高,而且食用极其不便。现在国内消费能力增强了,我们把曾经出口的产品进行再次优化升级,做内销。如今,这些挑选最优原料做成的即食海蜇也已成为营口的特色产品,出现在国内百姓的餐桌上。

2022年,中央电视台一个摄制组来到鲅鱼圈,专门为营口海蜇拍摄了一个纪录片,取景地就在我们辰光水产有限公司。片中以辰光水产有限公司的产品为例,突出地宣传了当时升级换代后海蜇产品的品质——每一张蜇皮表面的薄皮都被细心地打磨掉,每一块蜇头都晶莹剔透、色如玛瑙,每一包料包都经过科学配方、反复品尝,确保能完美地烘托出即食海蜇鲜美的风味和爽脆的口感。“莹洁玻璃白,斑斓玛瑙红。酒边尝此味,牙颊响秋风”,我在朋友圈里这样介绍自家产的海蜇。在我心中,海蜇是中华料理界凉菜中的王者。

2022年,央视的纪录片中报道了辰光水产有限公司直播带货的做法,还用了父亲在直播间介绍海蜇产品的镜头。是聘请大腕明星为产品直播带货,还是自己组织员工直播?和父亲一商量,我们选择了后者。说起介绍海蜇产品,没有谁比我们这些亲手研究制作出这些产品的生产者讲得更清楚、更透彻、更有说服力。我找来业内的高手,给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动员组织企业干部员工上线直播,公司的一批员工走进了直播间当起了主播。他们语言可能比不上播音员标准,形象不如演员明星出众,但对于海蜇产品专业知识的掌握、对自家产品品质的熟悉和自信,却是明星大腕们所不具备的。很快,我们自己的一批“直播明星”成长起来。通过直播,企业建立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渠道,也极大地宣传了辰光海蜇产品以及营口海蜇产品的品牌。父亲也有了一个新习惯,一有闲暇,就打开手机,看公司员工的直播,然后让我指导员工,在哪些方面再加强宣传引导、在哪些方面再做一些改进提升。老人有一种信念,渤海的海蜇是品质最好的海蜇,我们要用最好的技术,让消费者享受到最鲜美的产品。

现在,辰光水产每年出口海蜇占比超过营口海蜇出口总量的两成,位列海蜇出口企业前三强。现在,父亲的愿望是能把在营口的海蜇加工厂建成一个“标杆”企业,率先形成行业的加工标准。他还想在美国建设一个完全机械化的海蜇加工厂,助力营口海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海蜇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