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解读“爱”的矛盾体 ——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有感 2024年11月05日

刘畅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十几年的社会变化,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把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哲学、法律、宗教信仰中,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冉·阿让年轻时为了姐姐以及姐姐的孩子们偷了面包而被关进监狱,几次因为越狱又被抓回,前后十九年。冉·阿让每次越狱都是在还有几个月即将刑满时发生,这是何苦呢?从第二次越狱开始,他每次越狱都经历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可是,人的本能就是对自由的渴望……

在第十九年时,他再次逃了出来。那一次,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刑期将满,他也不愿意想这些了,他逃了出来。警察局下了通缉令。冉·阿让逃出来后没人收留他,没有人给他一口饭,一口水,他得到的是人们的唾弃和辱骂。他绝望了。这个时候,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但他却偷了主教的东西。主教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在警察面前袒护了他。他被感动了,“灵魂开始回到他的身体。”经过一番思考,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堕落,并决心做一个高尚的人。读到这,我们也为他感到庆幸——他终于开始重新做人了。

他开始信教,希望升入天堂。他成了一个好人,隐姓埋名,成了尊敬的马德兰先生,又当了市长(“原始积累”来自于变卖从主教那里偷来的教堂银器)。后来,为了救别人而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从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又“滑落”成令人唾弃的人。人们忘了他做过的好事。他又开始浪迹天涯。再后来,他花重金收养了贫妇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他俩以父女相称。珂赛特长大后和马吕斯相爱了。冉·阿让告诉了马吕斯自己的经历和身份,马吕斯开始厌恶他。此后,马吕斯无意中知道冉·阿让救过自己的命和他做的种种好事,马吕斯和珂赛特一起去接冉·阿让。可是,冉·阿让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在他俩的呜咽声中,冉·阿让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每个人都有爱。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冉·阿让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口袋却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保护伞,就是正义的化身。比如,他对芳汀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汀临死前能见自己亲生女儿一面的愿望,冉·阿让再一次越狱了(而这一次越狱,让他终身成为苦役犯)。虽然最后芳汀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冉·阿让却始终坚守他对芳汀——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一个人的灵魂是邪恶还是高尚,往往仅在转念间。然而,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是否能给予“转念”以宽容的土壤和足够的耐心?这值得我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