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春波
之所以把标题的“谈”字加引号,是因为孔子不曾谈论过记者。春秋时期,还没有记者。
目前较权威的观点认为,“记者”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经典史籍《管子》:“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不过,文中的“记者”意为“记录的事”。而意为“作记录的人”的“记者”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
子曰:“词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说:“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笔者认为,这便是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感悟到的孔子对记者的最基本要求。今天我们所拜读的古代名篇皆简洁干练,绝无废话空话,毫不拖泥带水,这种文风,新闻写作应好好借鉴。
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把古文写成汉语译文,要遵循“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信”即准确,“达”是流畅,“雅”为典雅。笔者觉得,这是对新闻写作的延伸要求——作为记者,首先,笔下的内容要准确,尽量避免差错;其次,不能写得味同嚼蜡,要自然流畅。至于想做到文字典雅,应该是记者的毕生追求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
在古代,最接近记者职业的,是那些秉笔直书的史官——太史。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负责记录帝王的日常事务及朝廷大事。为了真实记录当朝史料,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掉脑袋。“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提及了春秋时期齐国四名太史及晋国太史董狐刚直不阿的言行。《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崔杼知道后,设计杀了庄公,立其异母弟杵臼为景公,自封相国。齐国太史公如实记下这件事。崔杼大怒,杀了太史伯。其弟太史仲、太史叔亦如是记载,同样被崔杼杀掉。看着他们最小的弟弟太史季提起笔来,崔杼威胁说:“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啊,你难道不怕死吗?”太史季答:“据事直书,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事,迟早会被天下人知道,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弑君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因先前史书没写明太史四兄弟的名字,故后人用“伯仲叔季”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代替。说到董狐,孔子曾赞:“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春秋》)意思是:董狐是古时良正的史官,能够不畏权威,根据法规真实记载事件。句中的“书法”,即史官依据礼义或褒或贬书写史事的法则。
如实报道新闻,揭示事实真相,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记者所应追寻的新闻正义吗?1940年秋,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写下《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即把“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作为新闻记者的一条重要原则。《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应成为记者做人做事安身立命的原则。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篇》)
众人都厌恶的人或事,一定要亲眼去观察;众人都喜欢的人或事,一定要亲身去考察。作为记者,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判断,要用自己新闻眼、新闻鼻、新闻嘴和新闻脚,无限接近新闻真相,探寻新闻背后的故事,写出与众不同的深度报道、见解深刻的精彩文章。被今人称为“中国调查记者鼻祖”的司马迁即是如此。为了写出一部贯穿上下数千年的史书,西汉当朝太史令司马谈从司马迁10岁时即开始悉心培养,20岁起,司马迁在读万卷书之后开始行万里路。史书记载,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北涉汶泗……”一路走一路考察,做了100多本采访笔记,里面的素材见人、见事、见感情。37岁,司马迁子承父业任太史令后开始撰写《史记》,其中很多篇章情节绘声绘色,人物栩栩如生,好像作者就在现场。有人说,这显示了司马迁的文学才能,其实皆因其善于从亲历者及后人那里挖掘故事、细节,这一点与记者的工作异曲同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篇》)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不能只会写作,或只会拍片,或只会摄像,或只会做主播,要涉猎、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做一个博学多闻的“杂家”,否则就无法及时采写出不同领域的、体现一定专业素养的新闻作品。就像《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范长江还谈到的,一个优秀的记者“要有知识,不停地学习,既要博,又要精;此外还要是多面手,打字、摄影、译电、驾船、开车、骑马等样样都要会,还要至少会一门外语,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
一个有远大志向的知识分子,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羞耻,那便不值得与他谈论理想了。记者这一职业,光鲜耀眼、受人尊敬只是表面,背后需付出没日没夜的艰辛努力。笔者年轻时看过一部外国影片,女主人公是一名记者,出场的第一个画面竟是乱发覆额、一脸倦容。她说她的工作习惯是深夜写稿至凌晨,下午及晚上采访。尽管第一印象不佳,但其后来锲而不舍追寻新闻真相的斗志深深打动了笔者。从那时起,当一名记者、当一名勤奋的好记者的理想在笔者心中扎下了根。回望30年记者生涯,那个乱发覆额、一脸倦容的外国女记者形象,正是笔者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篇》)
学习就好像前面有个人你总是追不上,又好像追上之后总害怕失去领先的位置。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记者与编辑的工作随时可能被一个小小的程序或编码所替代。置身“人人拥有麦克风”的全民传播地球村,“无冕之王”的“宝座”摇摇欲坠,记者这一职业正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然而,技术的发展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优化人类的工作与生活。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中,记者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时代变迁的参与者、社会发展的记录者、信息的解释者、传播的把关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记者要成为信息的整合者、议题的设置者、多媒介技术的使用者、良性舆论的引导者。那些怀有真诚的新闻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记者永远不会被淘汰,他们依然会用他们的手与眼、笔与镜头、思想的深邃与心灵的温度,继续记录、书写、参与甚至改变历史。
20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