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无悔选择 深情守望 2024年11月8日,是新中国的第25个记者节,每一位新闻人在职业旅途中又驶过标志性的一站。驻足回首,一路执着前行,一路星辰璀璨。 回首25载,我们用一个个滚烫的文字,敲出新闻人坚守一线的一帧帧精彩瞬间;回望25年,我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描绘这座城市向前向好的每一次跨越。 2024年11月08日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编委 封金忠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民生新闻部总监 王 健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广播部总监 泓 颖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播音主持工作室副总监 林业茗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专刊部副总监 仲属宁

我和营口27年的缘分

封金忠

1997年5月,我踏上去往营口有线电视台的路途,自此注定了我与营口的缘分。

起初,我曾在这座陌生的小城里感到过迷茫,一度想回家乡长春或者去其他大城市闯一闯。年底,我要去市中心医院做个小手术,请假时并没说明事由。没想到,手术结束后,手术室门口,站满了我的领导、同事。对于只身漂泊在外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啊!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营口这座城市特殊的人情温度,是促使我扎根营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的天资和嗓音条件并不特别突出。参加工作后,我每天早5点半准时起来跑步、练声,6点半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晚7点收看央视《新闻联播》,这些习惯基本保持到了今天。

营口有线电视台和营口电视台合并后,我担任《营口新闻》主播。那时没有提词器,播导语的时候,需要尽量把词都背下来;播音的时候,一紧张就容易连续读错。当时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后来有段时间,我的搭档有特殊事情不能出镜。看着我一个人又要录新闻还要录专题,忙得不可开交,曾经严厉的领导多了几分关切,我仿佛瞬间重新找到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做了6年新闻播音员后,我尝试做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和记者。当时央视舆论类监督节目《焦点访谈》正火,我们的采访思路和节目形态便有了不断揣摩和学习的对象。《马路怎能变成停车场》《先锋村殡葬改革不先锋》等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强烈反响,办公室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每周都能接到十几封反映情况或观后感的群众来信。

2006年年初,在领导提议下,《政法在线》(后期改名《法治在线》)正式创办,由我和另一名同事主办。随着节目时长由10分钟增加为20分钟,节目组也慢慢变成六七个人。后来,同事不断更换,但我在这个岗位上足足坚守了18年。

2010年左右,新浪微博刚刚推出,领导就鼓励我们使用新媒体扩大节目影响力。2011年,我们追踪一起小女孩遇害案件,在新浪微博上引起巨大反响,评论量瞬间达上千条,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力量。再后来,我又陆续接触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客户端。凭借法制节目影响力,如今,我在几大视频平台已拥有粉丝近14万,短视频播放量近2亿人次。

如今,在营口这座城市多年奋斗的我不仅收获了事业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还收获了那么多好同事、好朋友,对营口的感情越来越深,关心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段路。前几天,我在网上发布了一张观众抓拍的照片,背景几个大字恰好是:“营口你好”。一位观众留言:二十几年来,营口人一直把封大哥当成地地道道的营口人。

是啊,我很幸运,和营口结缘,并且从事了自己热爱的工作。

记着初心 热爱滚烫

泓 颖

一晃儿,做记者23年了。光阴的故事里,镌刻着三段时光。

第一段时光是2001年,怀揣着梦想的我,走进了做梦都想来的“电匣子”里,成了一名广播记者、主持人。特别喜欢坐在话筒前的神秘感,想象着电波那端万千听众的喜怒哀乐。特别幸福,和前辈老师们到基层采访、回来剪辑录音忙到深夜,请嘉宾到直播间做节目,和听众朋友热线互动。

记得一位听众的留言这样写到:

“泓颖姐,一个月前,我在驾驶员满分培训那儿看见你了。看你现场做节目,讲文明交通,真想上前跟你打招呼。但是,我被扣满12分,我不好意思去……

今天,我通过考试了!这回,我一定好好开车。下次看到你,我要主动和你合个影。尽管你还不知道我是谁。”

一位大姐跟我说:“泓颖,你知道吗?你在电波里说的话能影响到很多人,这份工作可不简单,好好干!”

是的,那段时光让我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热爱。

第二段时光记录源于2007年3月4日星期天,营口下了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那天正好是我上节目,在直播间连续直播了7个小时的这段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了空中电波变成应急广播,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传递风雪中人们守望相助的真情故事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也感受到了记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从此,我和应急突发事件新闻有了不解之缘。我常说:“感谢领导、老师们对我的信任,派我去应急突发现场采访。我希望,有新闻的地方有我,新闻发生的时候,我在现场。”

那一段时光,让我看到了记者这份职业的责任与荣光。那是关于人间真善美、关于正能量的光芒。

第三段时光是2017年至今。媒体融合时代,我和同事们成了全媒体记者、主持人。策划、采访、编辑、主持、制作、外联……新媒体为传统广播赋能,已实现广播全媒体直播,可听、可看、可互动,线上线下全方位直播。

这段时光的故事很多,挑战更多,让我看见了更深沉的热爱,更重大的责任。我不敢怠慢。我告诉自己:“永远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和激情,用行动践行记者的初心使命,用好故事讲述和记录自己一生的热爱。”

记着初心,热爱滚烫。这,就是我的光阴的故事。

写给自己的一封信

王 健

王健你好!

2024年是你从事新闻传媒工作的第30年。11月8日是你度过的第25个记者节。

30年,你用内心的光和热,书写着人生的光荣与梦想。

25年届,希望你不负党的重托、百姓期盼,记录生活、讴歌时代!

在路上,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广电大院”带给你的温暖,和自己立志奋斗的方向。

1994年,你怀揣着“做名人”的梦想走进大院,成为《营口新闻》的主播。由于基本功不扎实,主播台成了你的“滑铁卢”。你茫然了,是坚持还是放弃?

在十字路口,刘蕾老师说:“我带你练功!”杨帆老师说:“想做名人没错,但要知道,作为党媒人,‘名人’的内涵是什么。”

李程导演说:“你练好本事,我给你机会!”

在路上,无论走多长,都要牢记“人民至上”的理念、把百姓的喜事愁事新鲜事,都当作“自己的事”。

《多部门联手 清不走一条狗》,让百姓的生活踏实了;《病房里的七夕节》,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一条大公交穿起的大民生》,展现了家园的日新月异。

你记录百姓生活,百姓教你做人做事——

青藏高原上的营口兵,告诉你什么是纪律;

除夕夜里清扫鞭炮纸屑的环卫师傅,告诉你什么是敬业;

英雄母亲的泪水,告诉你什么是奉献。

你的作品里,永远有一个见不到的署名——“老百姓”。

2009年,你成为电视栏目《滨城报道》制片人,由此开启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化,使《滨城报道》成为辽宁省名牌栏目。

如今,你已经是一名高级记者,但请记住:专业必须精益求精,记者永远扎根基层!

在路上,无论走多久,都要知道,党媒永远要与时代发展“同向”。

前不久,领导找你做了一次“民生新闻如何更有力量”的主题谈话。从你的目光中,我看到了激情与担当。

作为一名资深新闻人,你有责任开辟舆论新战场,有义务满足百姓新期望!

一份祝福:节日快乐!

一份期许:永远在路上!

2024年11月8日

深入最基层 才能有温度

林业茗

2000年,我考入当时的营口电视新闻中心,成了一名时政新闻播音员。经历了24年打磨,我逐渐明白,新闻的采、编、播这一套流程深了去了。对,就是得“深”——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最前线!

23岁开始,我担任《营口新闻》主播。慢慢地,我发现:一些名记者的“大稿子”,领导一般都会交给资深播音员播读。年轻气盛的我有些不服气。终于,有关系不错的前辈不吝赐教:你播的东西差些味道。

味道?是什么味道?

工作模式和节奏相对固定后,我央求记者带我下去采访。第一次和高延光老师采访一个环卫清掏班组,我看到了从带冰碴的漆黑的井里探出来的脑袋,看到了又黑又皱还变了形的大手,看到了高延光老师坐在路边花坛上和环卫工人唠嗑,还有那些憨厚腼腆的、不好意思的笑容……

当我拿到这篇稿件,坐在麦克风前,嘴里读着文字,脑海里浮现出环卫工人劳动的画面——是的,我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我能读出细节、能读出重音、能读出节奏、能读出感觉了。这是不是所谓的“味道”?

从此,我更积极地去采访。当我深入企业、农村、学校、港口,沉浸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接触到各条战线和各种身份的人之后,我清晰地感觉到,我被洗礼了:你对人对事的切身感受,和你听别人说的、在纸上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再从你嘴里、心里传递出的,才是恰当的信息和情绪,这才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

我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不知疲倦地采访。我开始探索着用脑说话、用心吐字、用爱发声。之后,无论采访、播新闻、主持各种活动或大型演出,我都努力参与到各个环节之中,不放过细节,准确表达,善于表达。

20多年过去了,新闻传播已走进融媒体时代。但我要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真正好的新闻永远在最基层。只有在那儿,你才能看到那些“凡人微芒”,听到那些“语言大师”生动幽默的家常,感受到那些冒着热气的温度。去年春节期间,营口的“饼干哥”在全国火了一把,一句“这是要上电视啊?哪个台的?”那从骨子里透出的机灵、俏皮、喜庆和幸福感,在农村大集上,也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市井街巷、充满浓浓烟火气的百姓中间。

走出去,走下去,走到最基层,你会被感染,被洗礼,你才会好好说话,人家才会听你说话。

心之所向 逐梦追光

仲属宁

做一名新闻记者是我的职业理想,更是我生之大幸,继而敬之、爱之、乐之。

记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从业25年来,我深知肩上的担子重,社会期望值高,尤其是群众向新闻记者发起诉求时,我们一面要审慎对待,一面要全方位考虑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化解矛盾在最基层。在营口日报社工作期间,我协调帮助解决的群众诉求问题数十件,涉及市政、供水、供暖、交通、环境等多方面,其中解决站前区春光社区百姓出行难问题,收到特别好的社会效果,当年的公汽公司不但为群众重新设置了公共汽车站点,还延伸了服务。

记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2022年,我完成了两年驻镇干部工作,调到营口新闻传媒中心专刊部,开办了“创城”专版。至今,刊发深度报道超过120篇,配发“创城漫谈”近百篇。其中多篇稿件被上级传媒转发,部分稿件被推送到中国文明网。

记者会以铁一般的肩膀扛起社会道义。2023年7月10日,我带着两名热心公益的好友,走进曾在大辽河里救起数十名落水者的老英雄邢云发的病房。看着他被突发的重大疾病折磨得体无完肤,我努力不让眼泪落下来:“老邢,你救了那么多人,这个社会不会不管你,全市人民都会帮助你!”走出医院,酝酿出新闻救助计划,我立即向领导请示,连夜拟题目、设计写作框架。7月13日上午,完成深度报道。下午5点,完成版面制作。此间,我协调了医疗主管部门和市中心医院主要领导,帮邢云发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8月17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慈善总会为邢云发送去10万元捐款。今年1月21日,我又发动辽宁好人张凯等人和老邢结下帮扶对子。3月23日,我协调教育部门,帮助老邢的小孙女解决了就学问题。看着老英雄一天天好起来,笑容多起来,我的心里泛起阵阵温暖。

多年的新闻素养,让我形成了一种应激反应;遇事坐不住、风雨夜睡不着的职业敏感,让我的新闻写作充满温度、厚度和张力。

怀揣探寻真相、传递信息的热忱,我一直在奔跑,赶在太阳前头起床,和满天星斗一起入睡。我是年富力强的新闻记者,时刻保持奔跑者的姿态,创作和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做无悔于选择的优秀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