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曲平



北京乔氏大悲拳营口总会会长 苏凤艳


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沙守相


记者 王 磊 董 雪 李晓晨
在辽河之畔营口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如同繁星般闪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75 周年华诞之际,一场盛大的民间艺术展、一场深入的文化访谈,为我们揭开了营口民间文艺和传统武术的神秘面纱,奏响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壮丽乐章。
翰墨飘香:曲平谈书法与家国情怀
书法,这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在辽河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无尽的魅力。营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曲平,宛如一位文化的使者,带着对书法艺术深深的热爱与执着,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曲平,常用名曲奎萍,1966年5月生于辽宁省营口市。40余年来,她醉心于书法艺术的研习,这条艺术之路满是她辛勤耕耘的足迹。她师从聂成文先生,又得沈鹏先生的悉心点拨,在传承中不断探索创新,书法技艺日益精湛,她的作品在中书协大展中屡获佳绩。
曲平不仅在创作上成绩斐然,更积极投身于各类书法活动与文化交流。她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书法艺术传承的火焰,在弘扬辽河文化、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样一个特殊而伟大的时刻,辽河文化栏目组特别推出的 “文化访谈” 系列,有幸邀请到曲平主席,开启了一场关于书法与家国情怀的深度对话。
在访谈中,曲平分享了她对书法艺术的独特感悟。书法于她,是心灵的寄托,是情感的抒发。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她对生活、对家国的深刻理解。她谈到,书法在新时代有着独特的使命和魅力。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书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归宿。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曲平的讲述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在她的笔下,书法有着神奇的魔力。那一个个字,犹如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展现出祖国的山河壮丽和历史的厚重沉淀。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书法与家国情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法是有灵魂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对祖国深深祝福与热爱的表达方式。在书写中,她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融入每一个笔触,让书法成为传递爱国情怀的桥梁。
武林明珠:乔氏大悲拳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场文化的盛宴中,乔氏大悲拳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无数目光。这门古老的武术,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唐朝,原名大悲陀罗尼拳,是佛门秘传拳术,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武术精髓。
乔氏大悲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融合了道儒及其他家功法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禅武合一”修持之法。它是中国武术中独具特色的保留着和佛教文化相融汇为一体的拳种,在民间广泛流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习武者。
作为乔氏大悲拳第四代传人、北京乔氏大悲拳营口总会会长的苏凤艳老师,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这一古老拳种的重任。多年来,她致力于乔氏大悲拳的传承与推广,其传承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执着,却也收获了满满的成果。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苏凤艳老师走进我们的访谈节目,为我们揭开乔氏大悲拳神秘的面纱。通过与她的深入交流,我们看到了乔氏大悲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也看到了武术文化在传承中的蓬勃生机。这次访谈,不仅是对乔氏大悲拳的展示,更是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弘扬,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为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苏凤艳老师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武术活动,在她的带领下,弟子们在赛场上屡获佳绩,展现出乔氏大悲拳的风采和实力。同时,她也热衷于公益事业,通过公益活动积极推广乔氏大悲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的拳种。她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武术使者,在传承和弘扬乔氏大悲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乔氏大悲拳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体现了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动作刚柔并济,有动有静。其动作设计不仅蕴含着武术的技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平衡的追求。从佛教文化的角度来看,乔氏大悲拳融合了佛教修行方式,如口诵真言、心观想、手结印等,使武术与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养生理念方面,它与中医相通,强调气血运行、身心协调。通过练习乔氏大悲拳,人们可以调节自身的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素质,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而且,乔氏大悲拳传承了中华武术的武德精神,倡导尊师重道、仁爱谦逊。这种武德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武术领域的生动体现,培养了习武者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练习乔氏大悲拳对个人有着诸多益处。其动作刚柔相济,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肌肉力量,增强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同时,配合独特的呼吸方法调节气息,能够促进气血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更重要的是,乔氏大悲拳有助于修身养性。练习者在练习时需要平心静气、专注投入,这有助于缓解压力、消除焦虑,培养沉稳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民间文艺:传承与创新的绚丽画卷
营口的民间文艺,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共和国75周年的庆典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力量,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这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艺术作品展中,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参与展出了众多精彩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剪纸、面塑、木贴画、手工刺绣、葫芦画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民间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心血。
剪纸作品精美绝伦,那灵动的线条、巧妙的构图,仿佛在诉说着民间传奇故事。艺人们手中的剪刀就像神奇的画笔,在纸上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世界。面塑作品则是巧夺天工,艺人赋予了面团生命,将古老的故事以生动的形象呈现出来。每一个面塑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表情和姿态,让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细腻与魅力。刺绣作品色彩斑斓,一针一线都饱含着生活的美好与情感。艺人们用丝线绣出了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泥塑作品形态各异,它们承载着民间的记忆与智慧,有的古朴厚重,有的俏皮可爱,展现出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乐器制作精良,它们奏响的古老音符,穿越时空,传递着民间文化的韵味。竹艺作品融合了自然之美与工艺之美,展现出民间艺人对材料的巧妙运用。葫芦画以葫芦为载体,烙出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和吉祥寓意,每一笔烙痕都像是岁月的印记。铝箔敲画手法独特,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创新能力赞叹不已。
此次展出精心挑选了600余件工艺组件,装裱成70余幅展品。这些展品中既有传承多年的经典之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又有近年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创新。它们承载着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兴趣与热爱的希望,促使更多人投身非遗保护发展事业。
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营口市文学艺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从事民间文艺收集整理、创作、研究及推广的机构。协会拥有一支热爱民间文艺、富有创造力的团队,他们多年来致力于民间文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
协会定期举办文艺创作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与民间艺人共聚一堂,交流创作心得,碰撞思想火花。在这些研讨会上,民间艺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技巧,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同时,不同艺术形式的民间艺人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促进民间文艺的融合与创新。例如,在一次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与刺绣艺人交流后,将剪纸的图案设计理念运用到刺绣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刺绣风格,受到了广泛好评。
此外,协会还组织各类展览,展示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这些展览不仅是民间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更是文化交流的窗口。通过展览,更多的人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民间艺术的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在展览过程中,还会安排民间艺人现场表演和讲解,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比如在一次面塑展览中,面塑艺人现场展示面塑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孩子们好奇地看着艺人手中的面团逐渐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形象,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互动式的展览方式,有效地传播了民间艺术文化。
协会还积极寻求与其他文艺团体或个人的合作,共同推广和保护民间文艺。通过与学校、社区、企业等合作,开展民间文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让民间文艺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在学校里,民间艺人可以给孩子们传授民间艺术技巧,培养孩子们对民间文艺的兴趣和爱好,为民间文艺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在社区里,举办民间文艺表演和展览活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在企业中,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为企业增添了文化内涵,也为民间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协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民间文艺资源,建立起丰富的资料库,为后续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坚实基础。协会的工作人员深入民间,收集各种民间文艺作品、资料和口述历史,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这些资料库为民间艺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为学者研究民间文艺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民间文艺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举办教育培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民间文艺的创作和学习中来。协会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邀请民间艺人担任教师,教授剪纸、面塑、刺绣等民间艺术技巧。这些培训班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学员,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民间文艺的乐趣,成为民间文艺传承的新生力量。同时,协会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将民间文艺融入百姓生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民间艺人的身影,他们为居民表演民间艺术,举办民间文艺工作坊,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民间文艺的魅力。
这些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民间文艺的兴趣和热爱的活动,也让营口民间文艺创作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在传承的基础上,年轻一代的民间艺人更加注重创新。他们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民间艺术中,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比如,一些年轻的剪纸艺人将动漫形象、现代建筑等元素融入剪纸作品中,使剪纸艺术更具时代感。同时,在创作题材上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外,还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环保、科技等主题。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为营口民间文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未来,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展望。协会将继续秉承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深入挖掘民间文艺的精髓,同时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计划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优质资源,提升协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民间文艺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推广营口民间文艺。同时,也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通过培养更多优秀的民间艺人,打造一支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民间文艺队伍,确保营口民间文艺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看到了营口民间文艺在传承与发展中的辉煌成就,也看到了民间文艺家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营口市的民间文艺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这些民间艺术瑰宝将在时代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增添绚丽的色彩。
无论是书法艺术、乔氏大悲拳还是民间文艺,它们都是辽河之畔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共和国75周年的光辉时刻,它们交相辉映,奏响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强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我们为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