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耿海鹏 散文作品 熊岳河印记 2024年11月26日

插图 :夏立新

我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条大河——熊岳河,当地人也曾叫它响水河。我们村子位于大河北边,南岸是村里的农田。当时,人们给这片农田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大河南地。我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领我到大河南岸种地。每逢播种季节,村里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或驾车或步行赶往田里。

我六岁那年,第一次去大河南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也来了。大人在田间地头耕种,我们小孩则跑到河边捉鱼。有个叫“小河沿”的地方,是我们的聚集地。我们用的渔具很简单——家里搭黄瓜架时剩下的竹竿、风筝线、鱼钩,我们还用现挖的蚯蚓作饵料。当然,有的小伙伴还有“独家秘方”的饵料。一切准备妥当,我们在岸边排成一排开始钓鱼。那时的熊岳河,对我来说像神奇的宝库,河里有白漂子、三道鳞、中华鲟、鲫鱼、大河蚌……运气好时,还能钓到河蟹、河虾。

夏天雨水稀少的时候,河水也逐渐减少。河底裸露出的河泥在太阳的炙烤下,形成了龟裂纹。这是抓泥鳅的最佳时机。我们几个孩子围成一圈,光着脚丫,拿着小铲子、铁夹子和水桶,不久就满载而归。妈妈把我们的“战利品”做成泥鳅豆腐、干炸泥鳅、红烧泥鳅、鱼丸子锅焖饼子……都是难得的美味。

小学毕业,我们班组织一日游,去居住在大河南岸的久峰同学家,他们家有一大片葡萄园。正值收获的季节,班里的同学也跟久峰的父母忙碌着——从货车上取下箱子,用牛皮纸铺垫箱底,再把整理好的葡萄箱放进独轮车,推到葡萄架之间的空地上。抬眼望去,黝黑发紫的葡萄像玛瑙般诱人,我摘下一粒,入口酸甜,是巨峰葡萄。葡萄园里,采摘葡萄的人一手托住葡萄下端,一手用剪子夹住葡萄上端的果柄,微微用力一剪,一串葡萄便安稳收获。

我上中学后,开始练习骑自行车。从我家到学校,骑自行车要半个多小时。秋天时,我和大姑家的书会哥,二姑家的良良哥,老叔家的海波弟——奶奶时常挂在嘴边的“四个老小子”,一起去熊岳河的河边练习骑自行车。河岸边有宽广平坦的大坝。这里离家近,车辆少,人也不多,是个练习骑自行车的好地方。学骑自行车让我着了迷,晚上睡觉做梦都在骑自行车。我当时还有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学会后,我们四个兄弟就一起骑自行车环辽南海岸线来趟假期游。后来,我们的旅行计划被家人知晓,“四个老小子”骑到白沙湾就被叫停了。

骑行,给我带来了欢乐,唤起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兴趣。转眼间,从学会骑自行车到现在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熊岳河依旧流淌,我的骑行也从未停止。

冬季的北方大地银装素裹,美不胜收。放了寒假,熊岳河的冰层很厚时,大人领着我们去滑冰。冰车材料都是拼凑的——用三角铁或钢丝做成冰刀;几块木板用铁钉钉牢,做成车的底盘;家里烧煤用的炉钩子当冰钎子。这样,一个冰车就做好了。那时候,我们还经常玩冰陀螺。冰陀螺做起来也很简单——锯一段粗细合适的木料,用小刀削成锥形,将一粒钢珠轻轻砸进陀螺底部,锥面用彩笔画成彩虹、点上圆点。最后,把废旧的轮胎圈线编织成细长的绳子,找根树棍绑上做鞭子。我们去冰上比赛,看谁的冰车滑得远、滑得稳。如果掌握不好冰车的方向就会“对对碰”。冰车玩腻了,我们就抽冰陀螺,看谁的冰陀螺转得时间最长;看互相碰撞时哪一个“出局”。抽冰陀螺时甩鞭子也有讲究,要不断地正抽、反抽。否则,冰陀螺容易跑偏。在熊岳河的冰面上,我们喊着、闹着,欢笑着,那一刻,冬天的熊岳河再次焕发生机,给我们增添了独有的乐趣。

我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到了南方。熊岳河成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我的梦里时常出现它的身影。每次休假回家,我都去河边走走,听听河水流淌发出的声响,看看小鱼游动,嗅嗅两岸花草树木散发出的香味儿。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曲《我的祖国》是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据说当年词作者乔羽写出歌词后,导演沙蒙建议把“一条大河”改为“万里长江”。乔羽坚持不改,他解释说:“长江虽然很长,但生活在两岸的人还是少数。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听到这首歌,都能联想起家乡的河、身边的河,激发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的真挚感情。”

是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田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大河。这条大河荡漾着浓浓的乡愁,蕴含着满满的希望,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

熊岳河,静静地流淌在故乡的怀抱中,与天地对话,与山川共舞,将大自然的韵律与节奏化作最动人的诗篇。它教会了我——无论前方的路多么曲折漫长,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就能跨越一切障碍,抵达心中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