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真情实感 写出味道 ——访征文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赵树发 2024年12月16日

通讯员 朱延嵩

通讯员:赵老师您好!作为我市著名作家、评论家、曲艺带头人,请您谈谈参加“我与营口电视的故事”征文大赛的相关情况。

赵树发:著名作家谈不上,但我肯定是跨界写作的一个作家,跨界幅度还比较大,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都涉猎过,同时还有一部分精力用在曲艺创作上。参加这个比赛也是机缘巧合,当时有一位朋友让我帮他看稿,我看到征文主题就在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得到过营口电视的推动。大概是2006年,营口电视台有一档栏目叫《艺苑大篷车》,我有幸成为被访人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在电视里露面。后来,营口电视台对我有过很多次采访,我确实挺感激也很有感触。于是,就借助征文这个载体,讲讲我和营口电视以及“我大妈”的故事。

通讯员:作为营口文学界的高手之一,您和其他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普通市民一起参加征文比赛,有没有心理压力?

赵树发:这几年,我不怎么在营口地界参赛,特别是今年6月获得辽宁曲艺最高荣誉“牡丹奖”后,我都打算放弃各种参赛啦。本次参赛我完全是有感而发,写时没想都有谁参加,也没想能不能获奖,当然就不存在压力。写作是我的一种生命状态,不写这个也得写点别的。获得一等奖肯定是挺高兴的事儿,但获几等奖、甚至获不获奖都无所谓,我就是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已。

通讯员:通读了您的这篇获奖作品后,感觉您获一等奖实至名归,据说还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您认为它最主要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赵树发:反响确实可以。报纸刊登后,这篇文章涉及到的人物,除了我大妈,还有我家里那些亲属,他们看了也感觉挺好。文章里面提及曾繁波老师,他说他看了文章非常感动,说他以前采访了那么多人,只有我还清楚地记着这件事。我的一个搞专业朗诵的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也很感动,就制作成音频版在“大东北朗诵艺术会”平台上播出,进一步扩大了文章的传播度。我认为,散文写作就是小角度切入,把一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写出味道来就行了。

通讯员:请问《荧屏折射出的亲情》中的“我大妈”确有其人吗?

赵树发:文章中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包括大妈的年龄,今年确实已经95岁高龄了。这篇文章写得很顺,只用了40多分钟时间,当然在此之前已经构思了一段时间。而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点,就是我大妈管我叫“小树发”,当地发音把“发”读成了第三声,让我听起来感到很亲切。我今年都花甲之年了,听到大妈亲昵的呼唤,真的是件挺幸福的事儿。大妈对我的称呼,是诱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在文章开篇就交代了,并且很自然地展开了叙述。

通讯员:赵老师刚刚“解甲归田”,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祝您在未来的日子里佳作频出,心宽体胖。

赵树发:谢谢。其实不存在“解甲归田”,我上班或退休心理没有落差,主要因为有文学这个爱好,什么时候都觉得很充实。我现在每天还在坚持看书写作,当然状态上更闲适一些,写作速度也放缓了。我加入了辽宁先锋小说团队“小说北2830”,我们的口号是“写不一样的小说”,近年在《鸭绿江》《海燕》等刊物上持续发表作品,小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