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邱美琴 散文作品 妈妈今年七十五 2025年01月13日

我的妈妈出生于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她这一生伴随着祖国一路同行,一道成长。

1949年9月,妈妈呱呱坠地。她出生三天后,我们的国家迎来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盛大庆典。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但百废待兴。她四岁时,她的父亲便离世了,留下一家六口艰难度日。

由于长期的饥饿和严重的营养不良,六岁的妈妈全身浮肿,生命垂危。妈妈的三个哥哥每天去河里捉鱼、虾、乌龟,烧熟了给她吃,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硬生生地将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妈妈在该上学的年纪,早早地就去挣钱养活自己了。十六岁,她跟着家门口一班人到唐田镇的沙山去工作。那时候的沙山可不像现在这样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妈妈说,那时候坐车只能坐到唐田街,然后要经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走很久才能到达沙山。

沙山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是真正荒无人烟的地方。水产品收购、加工就是妈妈的工作。她要像男人一样从水边将收购的鱼抬到加工厂,再开始加工。

晚上,妈妈就住在堆放工具的仓库内,一捆稻草铺在地上就是她的床。晚上仓库经常有老鼠出没,甚至有人在睡着后被老鼠咬伤手指。冬天,破旧的窗户挡不住寒风,稻草也阻止不了地上的寒气,薄薄的被子更是裹不住瑟瑟发抖的身体。夏天,除了闷热,还有嗡嗡叫的蚊子肆无忌惮地叮咬。山里各种野兽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恐怖。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一同去的十几个人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另外一个同村的姑娘。

三年后,十九岁的妈妈经人介绍与爸爸结婚。日子虽然还是清苦,但总归是有了个家。随着我们姐弟三人的出生,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一家人在一起,妈妈不再孤独。

时光不紧不慢地往前走,我们姐弟三人渐渐长大,一个个扑棱着翅膀离开了她,筑起自己的小巢。如今,妈妈早已解决温饱,开始关注健康饮食了。姐姐经常网购各种特色美食给妈妈尝鲜,妈妈也会去各地旅游,品尝当地的美食特产。我的儿子和弟弟的女儿在外地工作,放假时,他们也会带一些当地小吃回来。姐姐的女儿每逢周末去看姥姥,总会买一些新鲜的水果给她带去。

前不久,在每年一次的体检中,医院查出妈妈的血压、血糖都有一点点偏高。她在饮食上开始注意了,鸡汤、鸭汤等坚决不喝,米饭也少吃了,含糖的零食也被她拒之门外。她笑着说,过去是怕吃不饱,现在是怕吃得太好。

妈妈年轻时一个人在外工作,吃过多少苦就不说了。好不容易结婚了,有了家庭,可在我们几个还很小的时候,爸爸遇车祸双耳失去了听力。她一个女人挑起家庭重担,熬到了退休,熬到了我们姐弟几人都成家立业,爸爸这时又得了重病,住进了医院。

妈妈时时刻刻都要守护在爸爸身边,因为爸爸特别依恋妈妈,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家里,他只让妈妈陪着他。我们趁爸爸睡着的时候,让妈妈去好好睡一觉,可爸爸没一会儿就会醒,吵着要妈妈回到他身边。

爸爸病了一年半,最后去世了。妈妈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头发从零星几根白发到满头银丝,她是怎样熬过来的,可想而知。

爸爸去世后,妈妈彻底瘫倒,头晕、咳嗽、腰腿疼,全身无力,持续了一年多。这期间,姐姐跟妈妈一起住,给妈妈买了各种各样的药、营养品和保健品,鼓励她多去小区走动。慢慢的,妈妈与小区里的阿姨熟悉了,每天约着一起去散步、一起逛超市、一起到公园玩。

妈妈越来越开朗,身体也渐渐好转。姐姐带着妈妈去北京游玩。在旅游时姐姐发现,妈妈在游玩的时候心情特别好,在外面玩的这几天,她步履轻盈,话也多了,睡眠也好了。

从这以后,只要有时间,姐姐就带着妈妈出去旅游。每次游玩回来,听姐姐说起妈妈在外面玩得那么开心,我真心感到欣慰。

这两年,逐渐闲下来的我与姐姐一起陪着妈妈去旅游。对妈妈来说,旅游就是让她看到年轻时没机会看到的世界,享受年轻时没有享受到的生活,弥补年轻时的缺失。

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动车、飞机让距离不再是问题,手机支付、微信通话让生活更加便捷。

近十年,妈妈去过江苏、云南、浙江、陕西、湖北、江西等地。每当她提起行囊踏上旅途,我都能看到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每一次旅行回来,她都会满载着故事和快乐。那些照片和纪念品,成为她珍贵的回忆。

旅游让没有读过书的妈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让她更加热爱生活。虽然识字不多,但通过旅游,让她有机会亲身体验各地的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旅游也让妈妈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会看短视频、会用微信聊天、会用支付宝扫码坐地铁。她也学会了刷身份证通过安检,通过地标找到动车的车厢等等。这些经历增加了她的生活智慧,提升了她老年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前不久,姐姐又带着妈妈搬进了新家,那是拆迁后新建的小区。小区内地下停车库、非机动车停车棚、老年食堂、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绿树、草坪、鲜花、假山养眼养心。姐姐家在十楼,电梯房,三室一厅,一百多平方米,站在窗户边可以看到辽阔的江景。

搬家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拿了两根甘蔗过去。妈妈说,本来是要竹子的,寓意在新家的生活节节高,没有竹子,甘蔗也行。姐姐在崭新的厨房忙活了一桌菜。一家人高高兴兴吃过午饭,我将桌上的垃圾和小孩子们吃的零食袋子、水果皮等塞进垃圾桶。等我洗完手回到客厅的时候,发现妈妈没在屋。在厨房洗碗的姐姐说她下楼扔垃圾了。等妈妈回来,我说:“你那么着急扔垃圾干什么,等会儿我走的时候带下去就是了。”

没等妈妈说话,姐姐对我说:“她急性子,你随她去,反正是坐电梯,不用爬楼的。”

哦,我忽然明白了,还是姐姐最了解妈妈。七十五岁的妈妈是第一次住电梯房。以前在超市乘坐的都是扶梯式的电梯,而且现在这个单元入住的只有姐姐家一户,每天无论坐多少趟电梯,都没有别人,好不惬意。

等姐姐收拾好后,我们坐在崭新的沙发上,看着新买的大屏幕电视,开始东一句西一句地聊天。姐姐的外孙子们在宽大的客厅奔跑嬉戏着。妈妈说,最开心的是他们,跑来跑去的,多宽敞,再也不用在小房子里玩闹了。

姐姐之前的房子只有六十多平方米,卧室很小,客厅很小,厨房也很小,但妈妈每天都把家收拾得干净整洁,住了十多年的房子还像新房子一样。

在我们还未成家前,妈妈住的是平房,开始仅两间房,后来一点一点地加盖了餐厅、厨房。

更早的时候,我们家刚从乡下搬到城里,住的是仓库。偌大的仓库被一分为三,我们家与另外一家各居一间,还有一间作为渔需品销售的店面。仓库的顶很高,晚上躺在床上,总感觉那又高又黑的房顶会冲出一个怪兽来,我们便尽可能地将脖子缩进被窝。

开始的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张床上,爸爸用两张凳子担着一块木板拼在床边。后来爸爸用芦苇席自制了一个天花板,再用报纸将芦苇席糊住。从那以后,每晚睡觉前,我都在报纸上找我能认识的字,直到眼睛疲劳了才睡去。

再后来,妈妈又加了一张小床给我和姐姐睡。小床贴着墙壁,我总是睡在墙壁这边。因为墙壁上也糊了报纸,我无论是平躺着,还是侧着身子,都可以看着报纸上的文章,直到困了才入睡。

说到这些,我们都认为那个时候是艰苦的,但妈妈说她十六岁在沙山工作,住仓库、铺稻草,那才叫苦呢!

这时,我姐姐的外孙子跑过来问:“稻草是什么?”惹得我们一阵大笑,是啊,他连稻草是什么都不知道,又哪里会知道睡在稻草上的滋味呢?别说他们了,就是我的儿子,生下来睡的就是席梦思床,他也不知道睡在稻草上的滋味啊。

妈妈也没有想到,到老了,她不仅住上了电梯房,还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用妈妈的话说,她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在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如今的妈妈,每天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着生活的美好。早上她去滨江公园散步。清晨的滨江公园,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公园的绿树、鲜花和轻柔的江风,都是她美好的陪伴。晨练结束的时候,她会顺便买点儿菜带回家。

上午在家看看电视,刷刷手机短视频,是妈妈保持与外界联系的途径之一。下午,有时她会坐公交车去逛逛大超市,有时会沿着清溪河走走看看,有时会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活动。不想烧饭的时候,她就去老年食堂就餐;不想走远的时候,她就在楼下小广场上锻炼。不想看电视的时候,她就跟小区的老朋友们一起打扑克牌。轻松愉悦又充实的生活让妈妈越来越快乐,越来越满足。

妈妈今年七十五岁,她的生活变化是我们祖国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向幸福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