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王运香正在采摘山野菜。

义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国华向记者介绍情况。

外地顾客对义和村山野菜赞不绝口。

村民韩凤兰正在称重。

韩国华带您辨别山野菜品种。

村民们一同分拣。

采买顾客你来我往。

村民们领到工钱喜笑颜开。
本报记者 崔薇薇 文/摄
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此行目的地——义和村大红袍李子产业扶贫项目基地的温室大棚。正值隆冬,辽南大地被严寒和清寂笼罩。走进大棚,却是另一番景象:绿意盎然、暖意融融,朵朵李子花竞相开放。
今天不是来见证山野菜丰收吗,咋误闯了李子大棚?见记者疑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国华笑着一伸手:“往树下看,那是啥?”
李子树下,茎绿叶嫩、青翠欲滴的山野菜长势喜人,一片连着一片,弥漫着泥土和蔬菜的清香。
山野菜受青睐
十里八村来采买
大棚内的第一株李子树枝上,挂着打印好的微信收款码。树下,村民韩凤兰坐在秤前,一边分拣、打捆山野菜,一边招呼着往来顾客。
此时,来自卧龙泉镇娘娘庙村的村民沙丽和爱人正在采摘新鲜的山野菜,准备给放假返乡的儿子做几样地道美食。“我们问孩子过节回来想吃点啥,孩子说,外面大鱼大肉啥也不缺,就想吃两口清新解腻的山野菜。这不,我们两口子一大早就过来了!”
不一会儿,从矿洞沟镇偏岭村开车到这里抢购山野菜的村民张华和亲属也前后走进大棚,“义和村的山野菜有名还有营养!今天是小年,我们一起过来买点小叶芹,回去几家人一分,包饺子可香啦!”张华对义和村的山野菜赞不绝口。
韩国华看着往来的顾客越来越多,又抓紧时机打了个广告:“我们村的山野菜品种可多啦!有大叶芹、小叶芹、藿香、蒲公英等。这是大叶芹,它可是好东西!节日里大鱼大肉吃多了,可以吃点儿它,能降血压降血脂,炖着吃、炒着吃、包馅吃都行,还能用水焯完蘸酱吃。这是小叶芹,味道鲜亮,能包饺子,也可以直接蘸酱……”
没等韩国华介绍完,主持人程健从兜里掏出一袋提前准备好的营口大酱,现场品尝。他拿起一根蒲公英,蘸上酱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嗯,味道微苦、很清新,好吃!”
“蒲公英能降血糖,还能泡水喝,春节前就有不少人找我预订了!”韩国华兴奋地说。
山野菜有“钱景”
“冬闲”时节人不闲
义和村地处山区,离城市较远,但种植山野菜几年来,已吸引了很多人来此采摘购买。临近春节,订购山野菜的客户更多了。当地村民一大早便来到大棚里,忙着采摘、分拣各类山野菜,抢抓春节前上市。虽然辛苦,但看着种植山野菜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人人心里美滋滋的。
大棚深处,63岁的村民王运香刚采摘完一些山野菜,成捆抱起往大棚门口运,不一会儿工夫,她已经往返好几趟了。“我是本村的,来这里干活比较方便。我岁数大,家里还有果树要侍弄,每天干不了多久,但就这样‘带拉干’,一年也能赚个一万多块钱。那些在这帮忙时间长的姊妹,一年能赚两万多块钱。自从有了这些大棚,咱也跟着借了不少光,特别是给我们这些上了岁数、走不出去赚钱的老百姓,解决了大问题。”王运香感激地说。
“小叶芹15一斤,14斤一共210块钱,扫码就行!再给你多来一把,算赠品,哈哈!”看熟络程度,韩凤兰算是这里的“老员工”了。她说,冬季农闲时,自己得空就来大棚里打包山野菜,村里给他们按照小时支付工资。“以前冬天没啥事干,现在有了这些大棚,几乎每天都有活干,一个月还有2000来元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面对记者的询问,她心中有说不完的喜悦和激动。
大家正有说有笑地忙碌,韩国华从大棚外折返回来,手里举着一沓厚厚的钞票:“今天是小年,给大家发工钱!平时习惯用二维码了,钱都不过手,今天我取点儿大红票,大家一起摸摸,沾喜气儿!”
山野菜美名扬
山深挡不住菜香
回忆起山野菜从最初种植到目前发展,韩国华很是感慨。义和村地处盖州东部山区,是我市最边缘的山村之一,地处偏僻,劳动力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产业颇受制约。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乡亲们在村两委带领下,建设村集体经济项目大红袍李子产业园,种植大红袍李子树,并利用李子树下闲置空地发展立体种植,套种大叶芹、小叶芹、蒲公英等山野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通过产业带动,实现了乡村振兴。
品种多、质量好、规模大,义和村的山野菜逐渐闯出名堂,有菜农过来批发,也有市民到现场采摘。大棚里种植山野菜,让百姓的餐桌上无论什么季节都能有山野菜的位置,也让山区农民多了一条致富途径,成了一举多得的好事儿,实现了以菜生财、以菜增收的美好“钱”景。
“近年来,村里积极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导农民种植大棚果蔬,推动温室大棚产业逐步向高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大棚蔬菜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新引擎’,不仅丰富了市民冬季菜篮子,也让农户‘冬闲人不闲’,实现了农民在冬季也能劳作、一年四季都有收入的愿望。”韩国华介绍说,“我们种植的山野菜占地15亩,每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也是山野菜集中上市的时候。这些山野菜不单单销往本地,还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昨天我们还在电商平台销售了50公斤呢,最远的销往深圳等南方地区。”
采访结束,临别回首望去,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正骄傲地讲述:冬荒之际地不荒,冬闲时节人不闲,乡村振兴的脚步一年四季都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