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耿海鹏 散文作品 白色铁皮屋 2025年02月05日

插图 :夏立新

“参军入伍,无上光荣。”“青春只有一次,参军荣耀一生。”“投身火热军营,开启精彩人生。”那年的征兵季,手机里的短信,点燃我深藏已久的海军梦。

我已经二十四岁了,在省会城市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面对这份召唤,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应征入伍。体检前,我来到村口的白色铁皮屋,屋子的主人是侯二大爷,也是村里的理发师,我坐在了那把熟悉的理发椅上。

后来,我顺利通过体检,即将踏入军营。出发前,我再次来到了白色铁皮屋,来看侯二大爷。

“鲲儿,你是咱们村里今年走出去的第一个兵,到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你能行!”侯二大爷的话语给了我力量。

一别便是两年。两年里,我时常想起侯二大爷和他的白色铁皮屋。

转眼间,来到参军第三年,我请了探亲假。出发前一天的晚上,我失眠了。自己在军营的蜕变,家乡的风土人情,包括侯二大爷的白色铁皮屋,在我的脑海里一幕一幕地闪现。

我的家乡在辽东半岛一个叫温泉村的地方,近年来,村里开发建设了一批温泉康养项目,给村子带来了发展机遇。

村里有一座桥,桥东是一片田野,桥西则高楼林立。侯二大爷的白色铁皮屋在桥西,与新建的高楼相比,白色铁皮屋显得陈旧、渺小,但它依然简单、质朴地矗立在村口。

白色铁皮屋旁有一棵大柳树,粗壮而高大,三个成年人才能勉强合抱住。大柳树犹如一位守护神,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烈日当空,大柳树又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为白色铁皮屋遮风挡雨。深秋,大柳树的落叶铺满白色铁皮屋周围的地上。理发间歇,侯二大爷会将干叶子拾掇起来,装进编织袋内,留着当作冬日的柴火。

侯二大爷的脸庞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记录着他的辛勤付出。

他的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那双常年操持剪刀和梳子的手,虽然已经布满老茧,但依然灵巧,为每一位来理发的人真诚服务。

他手中的剪刀在发丝间穿梭自如,每一剪下去都精准无误。此刻,他就是一位艺术家。

那把老式理发椅是生铁铸造的,通体呈淡蓝色,重达百斤,不仅可以360度旋转,还可以调整成躺椅,为顾客刮脸修面。理发椅历经岁月洗礼,依旧坚固如初。

每当有顾客来理发,侯二大爷便热情地让他坐在这把理发椅上。那椅子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顾客只要坐上去,便会感受到宁静和舒适,有的顾客甚至会不知不觉打个小盹儿。

这把老式理发椅与侯二大爷一同经历风雨和沧桑,一同坚守着白色铁皮屋,也见证了侯二大爷的辛勤付出和坚守。

每当提及这把椅子,侯二大爷总会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深情:“这把椅子是我的老伙计,它陪伴了我几十年,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夏日炎炎,小伙伴们都喜欢剪个清爽的平头,我也不例外。记得我七岁那年,爷爷牵着我的手,走进了侯二大爷的理发屋。

我坐上了那把椅子,那是我与这把椅子的初次相见。爷爷担心我在椅子上乱动,特意给我买了一瓶“八王寺”汽水,那股清爽让我至今回味。

侯二大爷从椅子扶手上拿起白色的围布,轻轻地披在我的肩上,然后轻声说道:“上座剪头,不要晃动,以免推子夹肉!”听到这句话,我乖乖地坐好,安静地让侯二大爷理发。

后来,我的头发都是侯二大爷给剪的。凡是来店里的小孩子,侯二大爷总是会更加耐心地给他们剪头,时而还会与他们逗趣。

李大爷是侯二大爷白色铁皮屋的常客。李大爷年逾九旬,他总是一早就来,坐在那把熟悉的理发椅上。哪怕是不理发也要来,就是为了跟侯二大爷唠嗑。

李大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身子骨依旧硬朗,两个人有聊不完的话题。如果李大爷要理发,侯二大爷就微笑着为他披上围布,先给他剪头发,然后再刮脸。

剪刀在侯二大爷手中很是听话,手动推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侯二大爷把柔软的羊毛刷蘸上肥皂水,给李大爷均匀地涂抹在面部,再细致又轻柔地给他刮脸。一整套流程下来,仪式感满满。

时光荏苒,侯二大爷已经八十多岁了,白色铁皮屋仍然在,那把老式理发椅仍然在,大柳树仍然在。

我参军已经十二年了,期间,每次回家乡,我都会去侯二大爷的白色铁皮屋找他剪头发。

今年夏天,我轻轻推开白色铁皮屋的门,一股熟悉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

如今,我的两鬓也增添了几根银发。侯二大爷手中的剪刀和以往一样,轻盈地舞动着,他的手还是很稳,他正在给一位老年顾客修头发。

看到我,侯二大爷的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慈祥的光芒。他笑着招呼我:“回来啦!”

他的声音洪亮,仿佛和我一样充满了感慨,仿佛看到了这些年来我的成长和变化。

我的眼睛微微湿润。侯二大爷不仅是一位理发师,更是一位守护者,他守护着白色铁皮屋,守护着老手艺,守护着深深的乡情。

“回来啦!”我热情地答应着,走到他身旁坐下。

他停下手中的活计,拿起一旁的茶杯递给我,说:“喝口茶吧,刚泡的。”接过茶杯,我轻轻吹了吹,然后慢慢品尝。

“这阵子在部队咋样?”侯二大爷关切地问道。

我放下茶杯,看着他说:“最近又去了几个不一样的海港。”

他点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说:“挺好。”

他忙完,我们聊了很久,聊到了我在部队的点点滴滴,也聊到了家乡的变化。他告诉我,村里新建了哪几处楼房,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大学。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这是他每次都要跟我说的话。

离开侯二大爷的白色铁皮屋之前,我向侯二大爷敬了军礼。他脸上的笑意更热烈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