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丽爽
一些想要放松的傍晚时分,我会沿着渤海大街,追随夕阳归家的脚步,一路向西穿过城市,直到遇见西炮台驻守的这片海湾,才停下来。
我喜欢捡一处最沉默幽深的城墙,坐着,什么也不想,静静地守着夕阳,听风把潮声送到我的眼前,铺开烟紫色的眼眸。一眼千年,或许就是这种颜色。潮声穿透某个深夜,闯进我的梦中。
与我同坐在城墙上的,还有那尊大铁炮。那些兴衰荣辱,都贮存在炮筒黝黑色的沉默之中。来到它面前的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拜访它、抚摸它、叩问它。即使现在,夕阳用慈母般温柔的手臂围拢住它,仍有炮声“轰隆、轰隆”地从手臂缝隙间飘落下来,成为城市坚不可摧的血脉和筋骨。
海湾安宁祥和,黄昏近在眼前。
我喜欢坐在黄昏里。夕光从锋芒毕露变得柔软动人:它温和,包容,体贴,带着一丝凉意,万物微醺,无限美好。如一枚熟透了的杮子,夕阳在距离海面只有手掌宽余的上方摇晃着,在波光粼粼的海浪中摇晃着。更像一枚永远燃烧的小桔灯,在海面之上,熠熠生辉。
沿着海堤路,向北游走,会不期而遇更多人间烟火里的美好。
最先遇到的,是一车鲜榨果汁的甜蜜和酸爽。柠檬、草莓、西瓜、葡萄……一个个翘首以盼,等待着被捧在手心,含在嘴里,填满内心。再继续走,还会看到路边停驻的改装餐车前,一名长发飘扬的年轻女子正在做一杯香芋奶茶。等候的客人应该是一家三口,他们一人拉着孩子的一只小手,看着车窗上的点餐单,商量着想要尝试的新口味。再往北,能看到一位安静地坐在堤岸上的画师,画纸上,夕阳落下半轮,一艘游艇在赤红色的夕阳中飞行。他身边还有一只边牧,有样学样地坐着,静静地看着夕阳落下。
继续走,风里的味道开始变得五彩斑斓。烤鱼的鲜香、孜然的浓香,引诱着三三两两的脚步。迈进帐篷餐馆里,坐下,一张方桌、四把折叠椅,凑成简单的晚餐搭子。相逢何必曾相识。能坐在一桌、吃一顿饭,就是有缘人。烤鱼、烤肠、烤鱿鱼、烤蘑菇、烤生蚝……师傅们用炭火烤红生活,燃旺一炉人间烟火。最简单的料理,蕴藏着最朴素的生活哲学。
此时,黄昏把帐篷涂成金红色,里外通明,人也染上一层金边。吃饱了,不用急着离开,再坐一坐,收下海风送来的缱绻柔情。这一刻,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那就披半身霞光,继续向北走,还有更幸福的相遇,在仙鹤湾上演。
作为我国9种鹤中最著名的“仙鹤”,丹顶鹤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它性情优雅高洁,喜欢安静闲逸,对栖息地讲究又严苛,堪比环境鉴定专家,从水源、食物到四周环境,缺一项都会毅然舍弃、不再留恋。从2022年开始,一对丹顶鹤夫妻从大辽河北岸飘然而来,在永远角湿地建起新家。短短两年时间,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营口“网红”。它们在这片芦苇荡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哺育了三个孩子,家庭经营得圆满美好,令人艳羡。
这样的美好,得来并不容易。这里有所有营口人的友好相待,有生态部门专业执著的恪尽守望,还有志愿者风雨无阻、冬夏无休的坚定守护。仙鹤湾,只是营口大辽河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这片大辽河入海口周边的海域、滩涂和湿地,是候鸟迁徙路线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和加油站。这片丰饶的滩涂和苇塘,给来往的候鸟提供了休息地。春秋迁徙季,亿万只候鸟海浪般从这里涌向南方,向着温暖,向着光,飞越千山万水,繁衍,生息,完成生命的旅程。这或许就是永远的意义。
在仙鹤湾,偶遇一位摄影师朋友。他从丹顶鹤夫妻来到营口那天就一直关注、守护着它们,仙鹤湾成为他每天都来打卡的地方。他告诉我,再等一会儿,丹顶鹤就会出来与我们相见。
我们站在夕阳里,怀着一种虔敬,等待被仙鹤偶遇。
伴随夕阳西下,一声鸣叫,高亢、疏朗、坦荡,先声拨开苇丛。接着,一支青墨色的长腿迈了出来,又一只腿跟着探出来;停住,又抬起,再慢慢放下;两只长长的脖颈,闪着银光直伸向天空,同时扑展双翅,抖落身上的赤色霞光,瞬间,一层层橘色融合着金色的细雪从空中飘落,扑向大地。它们头顶上方的朱砂印记如一簇晚霞,静静燃烧。
万物静下来,生怕惊扰到此刻的美好。在我们身后,天空兴奋得脸色绯红,从西向东,铺满城市半空。
我一直觉得黄昏是有地域属性的。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可观夕阳坠海景象的地级市,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唯一。在我眼里,夕阳属于营口,像营口方言一样,天生带有一股海的咸涩、坚毅、勇猛、博大和包容。我喜欢这样的营口人。当然,我也是营口人,生于营口,也会终老营口。喜欢家乡应该是一种自爱的表现。家乡是一个人最坚固的根脉,承载生命里连绵不断的悲苦和欣喜,也给予一个人往前走的庇佑与福泽。
我钟爱这样的傍晚时分,也想把这份中意传递给你。让我们一起走在夕阳宽阔的胸膛中,追寻、相遇,更多生长在营口、属于日常的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