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牛山人”生活场景复原。
于阜民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统一体。不单有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也有汉族融合在少数民族之中的史实。营口地区和全国一样,自古到今,各民族之间不断演变、融合并不断发展着。
境内的史前人类——金牛山人
营口地区自古就有人类存在,金牛山挖掘出的头骨化石便是实物证明。28万年前,营口地区的广阔土地便是古人类劳动、生息的场所。他们后来又是怎么演变的,目前尚难作出肯定的结论。但是,我们已经确切知道,28万年是属于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中期,即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之间,有过一个长达数世纪的冰河期。这期间,营口地区气温低寒,海水后退。这对“金牛山人”是一个极为严酷的自然环境。摆在他们面前的出路有三种:一种可能是:“金牛山人”经过顽强的斗争,适应了冰天雪地的环境得以生存,继续在此繁衍。第二种可能是:“金牛山人”经不住严酷环境的考验,被大自然淘汰。第三种可能是:他们沿着辽东山地,经过辽东半岛,转移到南方较温暖的地域。当时的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是相连的,这已被长山列岛发掘的古生物化石证实。
境内的史前人类——“石棚文化”时期的人类
营口地区从盖州市归州街道办事处到官屯镇的广阔地带,生活着新石器晚期或金属时代早期的人类。他们所创造的巨石文化的遗迹大量存在,在欧、亚、澳地区也广泛分布。各地巨石文明的形成不尽相同,可分为支石、列石和环石三种。同为支石的形制也有差别。朝鲜半岛上的支石多是独立石柱的顶端,支一巨大石块。营口地区的支石是三面围护式的屋形石棚,两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它是一种古文化类型的标志。这一时期的人类与本地区的民族发展,实难建立起必然的渊源联系。
先秦时期境内的人类——“青丘人”
我国古代以中原的华夏族为中心,环绕在四境的各族称之为“四夷”。北曰胡、西叫戎、南称蛮、东云夷。东夷人生活在沿海各地:淮河流域为淮夷,徐州东部为徐夷,山东半岛为莱夷,环渤海为东北夷。据《周逸书·王会解》载:东北夷生活在渤海的北岸和东岸。其中,“孤竹人”生活在今河北昌、滦、乐地域。“屠何人”生活在今锦州的绥中、兴城一带。“俞人”生活在今北票、朝阳地区。“青丘人”据孔晃注《王会篇》云:“青丘,海东地名。”服虔注曰:“青丘国在海东三百里。”自山东半岛越海至辽东半岛正是三百里。故此,“青丘人”应生活在今辽南各地。
秦汉时期境内居民——秦朝居民
汉族人开发辽东,战国燕将秦开逐胡千里。燕为巩固胜利成果,以其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以上三郡均在今河北省),辽西(今大凌河以西),辽东(今大凌河以东)五郡,置官设守。燕为加强防守,自造阳(今河北省独石口)至襄平(今辽阳市),修筑起一条燕长城。从此,汉族之燕赵居民开始进入辽西、辽东各地。
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率燕国百官及军民人等退居辽东,以襄平为驻地。由此,迁来辽东各地的燕地汉人急剧增加。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进兵辽东,俘喜。燕博士卫满“亡命东走出塞,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传子至孙右渠。”“燕丹散乱辽间,(卫)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番,葆塞为外臣。”以上记载,说明燕之遗臣卫满率大量汉人进入鸭绿江地域建立朝鲜国,三传至其孙右渠,是汉之外臣。
秦末,农民大起义。后因刘项兵争,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中原汉人避战祸,来辽东者日渐增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