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评书大师袁阔成在营口的黄金时代(二) 2025年02月14日

袁阔成录制《吕梁英雄传》时的风采。

本报记者 丁海林

“红星茶社”牛刀小试 《火烧红莲寺》一炮而红

袁阔成先生在营口第一次说书的地方,您知道在哪儿吗?

袁阔成来营口之后,他说书的地方是“红星茶社”,位于小平康里一带,面积约200平方米左右。“红星茶社”对外宣称是茶社,其实主营书场,就是上文提到过的那位杨经理开的。当时,营口的很多茶社、茶馆都是靠说书吸引顾客。昔日的小平康里是营口文化娱乐活动最具活力的地方,袁阔成称这里是“营口的天桥”。初来乍到,袁阔成对营口的文艺氛围赞不绝口,用他的话说,“这里很舒服。”

当时,营口茶馆演出市场竞争激烈,说书的都是资历深厚的老先生,书目也偏重于《杨家将》《明英烈》等老书目。像袁阔成这样的年轻说书人,想在这一鸣惊人,难度不小。袁阔成在茶馆牛刀小试讲的第一部书是《火烧红莲寺》,这第一把火能不能烧得红火?杨经理心里没底儿。

平日里,说书先生的书说得好不好,从观众现场的反馈就能知晓,可袁阔成的评书却出了个怪事:第一天、第二天、连讲了三天,观众都咂摸着嘴,没说好,也没说不好,这是为啥呢?

这是因为袁阔成的评书“新”。他一改老前辈们坐着说书的沉闷表演方式,评书表演配合着身段和动作,活力四射、精气神十足。特别让观众感兴趣的,是他手中的那把折扇,一会儿一变:双手一捋,它就是枪;来个缠头裹脑,它就是刀;扇子在手上转几转,它就变成了暗器……

虽然观众没表态,杨经理却喜上眉梢。为啥啊?因为才几天的工夫,茶馆的座位就不够用喽,众多闻讯而来的听书人挤爆了小茶馆。茶馆里根本没座位,只能卖站票。后来,茶馆里站的地方也没有了,来晚的人只能挤在窗外站着听。

马上续约!杨经理动作挺快。就这样,袁阔成在营口一炮而红,开启了他的评书事业。

提前续约站稳脚跟 袁阔成探索求新之路

在“红星茶社”一炮而红后,茶社的杨经理立即与袁阔成续约。这个提前续约可不寻常!

说书人与茶社续约,与演艺圈的其他门类不同。例如戏剧签约,某名角儿来某地演出几天,排出戏码即可。如果演红了,可以续演几天;如效果不佳,也可提前几天结束。评书则不同,没有哪一部书可以在几天之内说完,叫部书也得说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行业里评书的签约都是按季度安排的。此时,杨经理见袁阔成爆红,生怕被别人抢走了生意,所以才不按常规地提前续约。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营口最有名的“小红楼民主剧场”也向袁阔成发出了演出邀请。从此,袁阔成在书最不好说的营口不仅稳稳站住了脚,还为他的艺术之路开了个好头。

但,凡是能成为各行业大师级的人物,其必定在练就扎实、深厚的基本功的同时,勇于探索求新,最终开宗立派,取得独特的艺术成就。年轻的袁阔成心中,此刻就酝酿着一个创“新”的大胆想法。崭露头角的袁阔成,开始勇敢地朝着评书大师之路探索而去。

率先讲红色评书 开现代评书之先河

说起袁阔成说新书的探索之路,我们得从袁阔成来营口发展之前说起。

早在1948年,那一年,随着山海关的解放,19岁的袁阔成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位年轻的评书艺人眼见社会环境的改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良好局面,他心中澎湃着一种要说新书、歌颂新时代的使命感。

当时,他率先在书场讲了《小二黑结婚》《红岩魂》《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大量现代题材的书目。改说新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讲好新书,袁阔成不得不对书目一丝不苟逐章逐句重新设计。为了契合书中人物的言行,他还深入工农之中体验生活,去观察、去体会、去学习。为了提升身段和动作的美感,袁阔成甚至还拜师学习了两年武术。

随后,袁阔成又走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间,为观众播讲了《暴风骤雨》《吕梁英雄传》《白毛女》等现代评书书目。

来到营口的袁阔成虽然事业上顺风顺水,一路发展,但他始终不忘积极创作,尤其是在说演现代新评书方面,更是从未停止过创作的脚步。

“开现代评书之先河!”这一评价可说是对当年袁阔成勇于说新书,大胆探索评书新路的最恰当评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