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市持续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指明了现实路径和努力方向,也为构建具有营口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我市民营经济基础扎实、活力突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韧性强、潜能大,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发挥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在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我们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经营机制活、数量规模大、涉及领域广的绝对优势,支持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提能级,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
要不断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立足我市现有工业基础,围绕清洁能源、高品质钢铁、黄金、铜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精细化工、铝、粮油食品、镁4个超三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担大任、善作为,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重大基础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质量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产业基础的突破和升级,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安全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制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卡脖子”瓶颈约束,强化产业基础领域攻关,攻克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有效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基础条件,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和产业链延伸。
要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营口)二级节点”,加快推进标识解析在装备制造、镁质材料、快速消费品、智慧安防等细分行业率先形成规模应用。围绕重点产业,鼓励推动企业建设行业级、区域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和共享,构建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深入推动企业数字化赋能,支持数字化转型意识强、自动化信息化基础好的民营企业,率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行业典型场景实施软硬件一体化改造,推动生产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开展数字化集成应用创新,有效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流程,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鼓励支持企业生产制造节能降耗、绿色低碳,通过智能排产调度、产线柔性配置、数智精益管理、数字化能碳管理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减少生产过程浪费,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发展。
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等重点行业,引导民营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设备更新力度,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动老旧设备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促销活动,撬动消费潜能,促进消费品更新换代,更好满足消费提质升级需求。
发挥民营企业先锋队作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们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嗅觉灵、创新动力强的天然优势,推动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
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营口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精准配置资金、项目、人才、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究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实施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人才向民营企业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加强企业培育,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致力专精特新发展,引导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充分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基本特征,深耕细分市场、专注核心业务,不断提高配套协作能力,致力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小而美”“小而精”塑造核心竞争优势。支持民营企业坚持握指成拳、单点突破,牵头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采取差异化创新策略,加快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补齐技术创新短板来锻造产业发展长板,确保产业技术和市场占有保持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发挥民营企业排头兵作用,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重在因地制宜和突出比较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敢于涉足新领域和新模式、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独特优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能。
要加强前瞻谋划部署。切实遵循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紧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国家、省、市产业发展目标及产业需求为导向,探索具有营口特色、彰显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依托营口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教资源等条件,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基本路径,分阶段培育,注重动态调整,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全力构筑未来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视对未来产业创新技术的跟踪、培育和储备,发掘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在未来产业领域开展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未来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
要营造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未来产业领域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各类堵点卡点,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在环境上解压、在帮扶上解渴。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注重典型引路,引导企业家怀揣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善抓机遇的灵气和越挫越勇的锐气,让民营企业在培育建设未来产业中大显身手。
营口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彭锦华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为营口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在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在决战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推动营口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和辽宁改革开放的重要要求的“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东北和辽宁改革开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8月赴辽宁考察时,总书记曾指出,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2015年7月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2017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国有企业作为辽宁振兴的“龙头”。2018年9月,在辽宁沈阳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要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考察辽宁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再次强调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指出抓改革要进一步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建设法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强调我们国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各级干部要提高在开放条件下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本领。可见,这次总书记考察辽宁时的重要指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东北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和最新体现,同时也是中央持续要求东北增强内生活力和动力推动振兴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全面把握总书记关于东北和辽宁改革开放一脉相承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中央的重要部署,“久久为功”,推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
深刻体会“东北振兴,归根到底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验证
营口振兴发展20多年的实践证明,走改革开放之路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和根本出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抓改革扩开放,推动振兴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左右,实现1560.3亿元,在辽宁全省14个地级市中名列第4位,成为东北地区辽宁经济比较发达、经济最具活力的沿海城市。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获评“2023(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连续四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形成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的浓厚氛围,市场主体的活力被充分激发,总量突破30万户。
民营经济发展十分活跃,先后被列入国家民营经济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和辽宁省唯一非公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近年来倾力建设全省民营经济标杆城市,目前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到30.35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97%,为全市贡献了81%的GDP、72%的税收和90%以上的就业岗位,是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比重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开放能级全方位提升,相继建立了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营口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试点等一批对内对外开放重要载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东北亚经贸合作,全市进出口总量始终保持全省第3位,外贸依存度居全省第2位,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2亿吨、集装箱运量533万标准箱,海铁联运量居东北首位,成为东北海陆新通道重要枢纽节点。
深刻把握机会纵深推进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要坚决落实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的重要要求,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统筹推动,以改革破题、以开放破局,为营口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打造东北最优营商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仗。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改革,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废除各类限制企业平等竞争不合理规定,按市场化规律配置资源,积极发现和培育市场,从放活市场中找办法、找台阶、找出路。要建设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权责清单制度,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强化服务意识,深入落实项目和企业全周期帮扶制度,彻底摒弃“官本位”思维,做好“保姆式”服务,着力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打造亲清政商关系,建设诚信政府,多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降成本、增效益。要打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持续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监督行动,深化营商环境存量问题攻坚。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营口拥有“如鱼得水”的获得感、“如沐春风”的礼遇感、“如鸟归巢”的归属感,营造欣欣向荣的发展生态。
第二,牢牢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是东北振兴的“必答题”。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与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着力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本高、融资难、用工短缺等突出问题,健全民营企业服务联络和诉求办理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支持民营企业融入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营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资产资源资本“三资”运作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提升市属国有企业利润,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要加强与央企国企名企合作,统筹推动国有资本向矿产资源、新能源、民生服务等领域布局,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合作模式,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立足优势扩大开放。营口是东北重要的开放通道,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大有可为。要深化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合作,落实东北三省一区交流合作机制,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轴城市,主动服务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完善畅通“北粮南运”大通道,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强与辽港集团合作,发挥港口的开放带动作用,加快物流枢纽和冷链物流基地两个国家试点建设,谋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交割中心,关联石化、粮油加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整合港口、园区、城区等空间和功能布局,形成港产城联动外向型发展新格局。要突出自贸区、综保区的开放示范效应,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放大开放溢出和辐射效应,加快综保区无水港物流中心建设,推进通关便利化,高标准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耕日韩俄、对接东南亚、拓展中东欧,加快东北亚经贸合作先行区和辽宁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核心载体城市建设,加强互联互通,扩大对外贸易,发展贸易新业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赵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