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感人瞬间 难忘经历 ——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新春走基层”活动回眸 2025年02月21日

本报记者 隋春波

“新春走基层”——致敬每一个平凡而了不起的人!

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多个部门按照中心统一指令,组成多个报道组,奔赴全市30多个点位,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我市城乡高质量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坚守岗位的生动场景。

时政新闻部提前制定采访计划,任务落实到人,部门全员参与。他们采取“伴随式”采访方式,突出“情感、温度、故事”等关键词,深入高铁站、客运站、港口、派出所、社区、农村、企业和供水、供电等部门,共播发稿件21篇。

记者刘征、张晶鑫、黄利闿自行驾车前往鲅鱼圈区墩台山,对台子山灯塔的灯塔工王洪安进行采访。当晚10点多,四人完成采访后,回到各自房间梳理素材、研究稿件,凌晨1点多才休息。为了真实记录守塔人的生活,凌晨5点,四人再次驾车上山,采访日出而作的灯塔工。在车里等待日出时,四人默不作声,是营口两会过后连轴转高强度采访后的疲惫,也是对第一缕晨光的满心期盼。这段经历让他们明白,记者的使命就是挖掘平凡人的伟大。

记者张巍、刘澎跟随汤池派出所所长和几个民警,去了大石桥市汤池镇茨沟村,开展春节隐患排查和宣传工作。到了村里,记者发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民们对这几位民警非常亲热,细聊之后得知,此前所长和民警已经去过这个村的一名困难户家中,送来米、面、油等过年物资;平时,他们为村民也帮了不少忙,还上门为村民办理户籍等业务。大石桥市汤池镇有22个行政村,派出所只有6个民警、22个辅警。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能走进村民的心坎里,说明平时做了大量工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说,汤池派出所的民辅警不仅是守护平安的卫士,更是村民心中的“亲人”。一番话,让记者深受感动。

记者肖友竹、迟春宇、王怡婷赴营口港鲅鱼圈港区采访《从海上粮食“春运”看营口》的新闻。站在寒风凛冽的码头上,手刚伸出来就要冻得僵住,这一刻,他们真正体会到港口人坚守的不易。春节期间,港口人在繁忙的码头穿梭,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这条粮食运输的生命线。这份坚守让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广播部记者采访了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20名普通劳动者,播出的节目包括《夫妻烤肉店的小美满》《用匠心“修复”时光》《凭手艺扎根异乡》《当咖啡遇见日落》《红旗大集里的羊汤馆》《只为生活多点儿甜》以及人物专访《卖提拉米苏的“90后”宝妈》《野哥的糖葫芦》《“大力”出奇迹》《高铁营口东站乘务员》等等。他们用被采访者的原声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平凡且努力向上、奔向美好生活的好故事,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专题部记者走进盖州市沙岗镇、鲅鱼圈区芦屯镇、大石桥市高坎镇凤凰甸村采写农村新闻。

专刊部8名记者分赴6个采访点位,采写并发表了2篇消息、5篇通讯,在4个专版上刊发图片49张。记者丁海林说:“寒冬腊月,我走进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的热带水果培育大棚,亲眼见证了‘南果北种’这一农业科技创新的奇迹,深深体会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感受到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新春走基层让我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力量,更感受到基层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科技的力量,中国的农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除夕之夜,融媒直播部记者王瑞晗来到营口方大医院,采访值夜班的医护人员。当时,一位医生正在抢救一名患者,特殊日子里与死神赛跑的白衣天使,令人倍添敬意。

民生新闻部记者们深入各烟花爆竹销售点,采访节日前安全检查情况;走进农场,记录市民亲手采摘的乐趣;到社区养老院,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倾听老人们的欢声笑语;开车近两个小时,见证盖州市卧龙泉镇义和村山野菜丰收的喜人景象;严寒大雪中,采访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交警,感悟“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融媒产品部在“营口新闻”公众号陆续推出《春运首日 温暖启程》《营口有座“热带果园”》《“营口耘垦”为春节餐桌“加鸡腿”》《喝上“放心水”,幸福过大年》等7篇文章,并分别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微博等媒体社交平台推送50余件作品,累计浏览量35万+。记者李旭表示:“采访路上,我看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新年‘小目标’默默奋斗,热气腾腾的场景令人感慨。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是每一个平凡人的力量源泉,由无数平凡人汇聚成的力量,如涓涓细流奔腾入海,托举着时代巨轮破浪前行!”

此次“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让营口新闻传媒中心的记者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直击心灵的人生感悟

新春走基层,我来到鲅鱼圈区海星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收获的远不止新闻素材,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人生感悟。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这里张灯结彩,处处洋溢节日的喜庆。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观看志愿者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场面温馨热闹,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朴实而温暖。

与老人交谈时,我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珍视。有的老人回忆起年轻时的奋斗岁月,眼中闪烁着光芒;有的老人诉说着对子女的牵挂,言语间满是温柔。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新闻不只是冰冷的文字和数据,更是有温度、有情感的生活记录。

本次采访,也让我对养老服务事业有了全新认识。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关注老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爱构筑起温暖的港湾。我会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奔赴更多基层现场,用新闻报道传递温暖与力量。

记者 赵 颖

奋斗与担当

走进营口天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工人们专注赶制订单,公司负责人王强忙着给员工发红包。这一幕,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温情与拼搏的力量。

王强——曾经的失业者、如今的企业家,用智慧和勇气将一家小小的手套加工厂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体育用品公司,成功绝非偶然。“客户想不到的,我们必须想到。”怀揣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他在国际订单合作中灵活应对汇率变化,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将工厂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企业,达到国际“验厂标准”,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彰显了对员工的责任感;2024年,公司又开始培育自主高端品牌,线上线下发力,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

采访中,我看到了营口企业家的奋斗与担当,也看到了中国基层企业的无限潜力。他们用双手“护”住了安全,用智慧“热”销了全球,更用责任“暖”了人心。记者 吴佩怡

发现感受更多美好

逛大集,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购物经历,更是一次深入生活、感受人间烟火气息的文化之旅。

腊月二十五,专刊部记者一行6人来到位于大石桥市博洛铺镇的博洛铺大集,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热闹非凡的世界。这里汇聚了各式各样的商品,也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此次活动让我体会到,通过逛大集,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风俗和生活习惯。逛大集也是一种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方式。在这里,可以放慢脚步,品味生活中的细节,感受那份纯朴和宁静。

期待着再次踏上这样的旅程,去发现和感受更多的美好。

记者 王晓叶

做时代体温的测量者

在鲅鱼圈区芦屯镇留屯村“四季村晚”现场,我看到的不仅是村民们欢聚一堂的欢歌笑语,更是他们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好的可喜变化;在盖州市乡村采摘园,我看到的不仅是采摘、装箱的繁忙景象,更是乡村振兴带来的蓬勃活力与希望。

这些沾着泥土、冒着热气的场景让我感悟到:新闻的触角必须扎根生活的深处。当镜头对准村民眼角溢出的满足,当笔尖记录农场工人被汗水浸透的衣背,那些无需修饰的真实,自有雷霆万钧之力。正是这份脚踏实地的执着,让新闻工作者成为时代体温的测量者、人间烟火的见证者。

记者 王 萌

别样的体验

今年是我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第一年。我随车先后前往盖州市小石棚乡有朋生态种植农场、万福肖家草莓采摘园和营口沃特庄园,体验现代设施农业带来的农业发展;又前往鲅鱼圈区芦屯镇留屯村,感受“四季村晚”展现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

棚外是干冷的冬天,棚内却是扑面而来的春日温暖。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洒落在一片翠色中。一垄垄草莓排列整齐,红白草莓点缀其间。品尝着农场用农家肥培育的新品种草莓“粉玉”,清甜的味道在口腔绽放,回味无穷,如同吴春丹当年毅然返乡创业的决心,久久不能忘记。倾听万福肖家草莓采摘园农户肖进方一步一步走进设施农业的创业故事,虽然面前已是一片好风景,但他依旧衣着朴素,满身泥泞,小草莓的甜香仿佛是他朴实的笑容。细嗅沃特庄园利用科学调温在严冬绽放出的大片樱桃花,先进的种植方式和精准控温技术,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被彻底颠覆,“靠天吃饭”成为遥远的过去。

在鲅鱼圈区芦屯镇留屯村“四季村晚”现场,除了热情四溢的节目,秧歌、舞龙、舞狮,王氏花饽饽、满族剪纸等非遗项目展示,引来无数人欣赏。

实习生 代月瑄

走进“第一现场”

基层是“第一现场”。每次走基层,都有新感动。

在盖州市小石棚乡的有朋生态种植农场采访,忙着装草莓的工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农场干活,几乎没有农闲的时候,收入高了,生活富足了。”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博洛铺大集,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讨价声不绝于耳……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满载而归。通过亲眼见、亲耳听,我深刻体会到基层的温度和力量。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只有走出去,才能感受更多、学习更多。

新春走基层,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写一路收获。

新春走基层,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记者 孙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