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手,别动手,和为贵!”
生活中,每当出现两个人怒目相向、出言不逊甚至准备大打出手时,人群中,常冒出一位救火队员似的“和事老”如是相劝。神奇的是,简简单单的“和为贵”三个字,就像给熊熊燃烧的怒火浇了一盆冷水,原本气势汹汹要出招的二人,手慢慢放了下来,然后向周围吃瓜群众开启“吐槽模式”,滔滔不绝地数落对方的不是,辩解自己的无辜,是对方太过分,方惹得自己与之众目睽睽下开撕。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篇》,全句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不知道是咱读书时偷懒,还是老师讲得不够透彻,这么长的一句话,大家最后就记住了“和为贵”这仨字。(还有后人依据《礼记·檀弓上》中子游所云“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把这段话引作孔子思想了。)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和为贵”就是和气生财、遇事别冲动、有话好好说、能吵架就别动手。但实际上,这么理解可就把儒家思想的本意曲解到千里之外了。那些用这种片面理论劝架的人,往好了说是“老好人”,往难听了说就是在“和稀泥”——表面上看,一场即将爆发的“大战”是被阻止了,但事情的是非曲直被丢到一边,根本没有弄清楚。
可能有人会疑惑:“我们一直都是这么理解的,到底错哪儿了呢?”
别急,咱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完整解释。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最可贵。古代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这一点是最美好的;无论大事小事,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然而,有些时候,仅仅为了追求和谐而和谐,却不通过‘礼’来规范约束那些错误的言行,这也是行不通的。”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笔者觉得,这才是对“和为贵”更深层次的理解。您想啊,如果只是表面偃旗息鼓,看似风平浪静了,但背地里双方都在憋着坏,找机会给对方使绊子,这矛盾岂不是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吗?所以,化解矛盾的关键,是要让双方都清醒地认识到,到底谁的言行更符合“礼”的标准,也就是要依据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和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各自审视自己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冰释前嫌,让“恩怨”彻底清零。
笔者有两个姓赵的朋友,不知是姓氏关系还是本性如此,两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对谁都好。不管是大家公认的君子,还是被众人厌弃的小人,在他们眼里都一视同仁,怀揣普度众生之心,对君子肝胆相照,对小人掏心挖肺。结果呢,现实版的“东郭先生”就这么上演了,他们被“中山狼”狠狠地咬了一口之后才追悔莫及。这就是只想做“和为贵”的好好先生,不遵循“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一道理的后果。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水浒传》里,“王婆计啜西门庆 淫妇药鸩武大郎”这一情节之后,武松气得暴跳如雷,一心要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这对狗男女。这时候,若是宋江或者鲁智深一个箭步跳将出来,大喝一声:“兄弟,别杀人,和为贵啊!”(估计借他俩二百个胆子也不敢这么说),武松就能放过那狠毒的嫂嫂和为害一方的西门大官人吗?就算武松再理智,最起码也会击鼓鸣冤,让官府来主持公道,用法律的武器惩治这两个恶人,让大哥九泉之下瞑目。(当然,如果施耐庵真这么写,《水浒传》估计就和四大名著无缘了。)
最后,咱们来认识一下有子。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在《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中,共有三处记载了有子的言论。有后人分析,《论语》是有若带着他的弟子们编写的,所以他的言论格外显眼。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一个与有若相关的有趣故事: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孔子去世后,学生们都非常怀念老师。有若长得和孔子特别像,学生们一商量,就把有若当成老师一样拥戴,像当年侍奉孔子那样侍奉他。
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一天,有个学生问有若:“从前有一次,先生要出行,明明晴空万里,却叫弟子们带好雨具。结果过了不久,果真下起雨来。同学们问:‘先生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呢?’孔子答:‘《诗经》里不是说了吗?月亮处在毕星附近,就会下大雨。昨天夜里,月亮不是宿在毕星的位置上了吗?’可是,过了几天,月亮又处在毕星位置上,却没有下雨,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若张张嘴,没出声。
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
这个学生不罢休,连珠炮一样接着问:“商瞿同学的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他的母亲正打算给他另外娶妻,偏偏这时候,孔子要派商瞿到齐国去。商瞿的母亲请求不要派她儿子去,孔子安慰说:‘您不必担心,商瞿四十岁以后,会呱唧呱唧连生五个大胖小子。’后来,商瞿果然生了五个胖小子。请问先生当年是怎么预知这件事情的呢?”
这回,有若干脆把嘴紧紧闭上了。
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其他弟子见状,“唰”地一下全都站了起来,对有若说:“有子先生,您还是离开这个座位吧,这里不是您能坐的啊!”
有若满脸通红,起身灰溜溜地往外走,心里默念着:“礼之用,和为贵……”
20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