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令
母亲是重庆铜梁县(现铜梁区)人。1969年,母亲下乡到县城东南的平坝大队。那里交通不便,回家需步行十里到虎峰场搭车,沿老旧的璧铜公路(璧山——铜梁)回城。
1972年,母亲“返城”,去了铜梁县东南的璧山县(现璧山区),在一个名叫“青山”的三线厂上班。在那里,她和同事们一起建设新家园,还遇到了我父亲,并组建了家庭。母亲工作的三线厂距离铜梁县城五十五公里,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从此,璧铜公路成了她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
每年春节前夕,寒风渐起,雪花初绽,便是母亲最为期盼的时刻。她早早地准备好行囊,和父亲及幼小的我踏上归乡团圆的旅程。一辆老旧的客车,沿着璧铜公路向西北方向缓缓前行,蜿蜒穿过云雾山峡谷,长途跋涉后抵达铜梁县城。县城的人们,用壮观的火龙表演,璀璨的烟火来迎接新春。险峻、巍峨的巴岳山,宁静的安居古城,是这个小。
在铜梁,母亲有众多的亲人,我的几个舅舅、舅妈、表哥、表姐和表弟。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由于外公外婆早逝,大舅作为家中的长子,带着六个弟弟妹妹谋生,兄弟姐妹们感情很深厚。因此,每次回到铜梁县,母亲都很欣慰和开心;每次离开铜梁县,她又总有千般不舍。
在大舅家,除了团圆饭的温馨,还有个特别的传统项目:点零点鞭炮。除夕夜零点钟声一敲响,大舅就亲手点燃挂在竹竿上的鞭炮引线。那些年,都是我拿着竹竿。母亲既兴奋又害怕,躲在屋里。随着年岁增长,大舅的身体也日渐衰弱,但除夕夜这个传统项目一直保留着。
1997年,璧铜公路扩建的消息让母亲振奋,但大舅病危的消息却如晴天霹雳,让中年的母亲心急如焚。当时,璧铜公路因施工而中断,母亲不顾一切地绕远路,只为能尽快见到兄长最后一面,但终究未能如愿。
1998年春节我们返乡,二十岁的我还玩着烟花。母亲见状,不禁数落:“已经是大学生了,要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记得那年春节,大街小巷都回荡着王菲和那英的歌声——打开心灵剥去春的羞涩,舞步飞旋踏破冬的沉默……
时光匆匆,转眼间到了2007年。那年,遂渝高速公路开通,我也有了一辆私家车。这条高速公路就像璧铜公路的2.0版,驾车从璧山回铜梁只需一个小时,但我和母亲还怀念在璧铜公路穿行的日子。偶尔,我们也会选择老路,享受青山绿水间的宁静。云雾山上翠竹摇曳,西泉溪流潺潺,斑驳的建筑诉说着往昔,而山谷里的风,依旧吹拂着我们的心田。
在云雾山的公路上,母亲总会打开话匣子,道出她和璧铜公路的不解之缘。原来,1971年,她曾有机会进入璧铜公路边的一家工厂工作,但因为一些问题而错过。后来,位于璧铜公路沿路、云雾山里的劲松厂招工,母亲又因为一些问题而错过。好在,母亲进入璧山的三线厂还算顺利。那一刻,我脑中已满是“暮色苍茫看劲松”“踏遍青山人未老”这样的诗句。
如今,璧山和铜梁早已撤县设区,而穿越两区的市郊铁路也开通了,半小时就可通达两地。市郊铁路、璧铜公路往东南,连接着地铁一号线,通向繁华的主城区;往西北,市郊铁路将延伸至四川省遂宁市。
母亲见证了璧铜公路的变迁,璧铜公路记录了时代的发展。璧铜公路也将继续承载希望与梦想,引领人们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