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枝利
70,在阿拉伯数字中,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符号了。然而,如果将它用于标注人的年龄,在我看来,它又略显得有些另类、有些神秘。究其原因,大概是缘于古代两位圣人吧。
其一是距今2500余年前,被世人称之为“师圣”的孔子。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向;三十岁时能独立做事情,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上天安排的命运并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够听进他人的不同意见;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众所周知,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三岁,穷其一生于进德修业,但也直到七十岁时,他才自认为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可见,当时的孔子不但自叹时日无多,且亦垂垂老矣。
而另一位则是生于距今1200余年前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他曾经在《曲江二首》一诗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这里,两位圣人虽生活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相隔千年之遥,却都对七十之华龄发出感慨,不得不说这大概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但有意思的是,孔老先生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侧重的是人之思想心理层面,它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理解。在他看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当一个人进入七十高龄之时,其道德修养便会逐步提高,最终达到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并能自觉地去遵守道德规范。同时,这也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学习和修养过程的回顾。孔子认为自己在70岁时已达到了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规矩”并非指一般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而是指“道”,即自然之道。孔子认为,在70岁时,他的心和欲已经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空灵、妙曼的境界,能够顺应自然之道,而不违背其规律。这一境界体现了孔子对生命深刻的理解和对道德修养的高度追求。
而把七十高龄的人称作古稀老人的杜甫,他所感叹的则是人生之短暂。在他的眼中,能活到70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事实亦是如此,由于古人医学落后,加上战乱、灾荒,平常百姓活到70岁的人真的并不多见。可见,杜老先生“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论断是从人之年龄这一生理层面提出来的,指出人若想享高寿之不易。但无论两位老先生从何而论,着眼点却都放在70岁这一年龄段上,由此可见,人生七十真的非同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对七十之高龄发出感慨的并非孔、杜二人, 明朝著名画家唐伯虎亦自称活过了“古稀”。他曾感慨万千地写了一首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据史料记载,唐寅生于1470年3月6日,卒于1524年1月7日,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活到70岁。那么,唐老先生为何明明没有活到70岁 ,却言“我年七十为奇”呢?吾之愚见,他老人家的“古稀”之词别有他意。我以为,此词除有感叹人活七十之不易而外,尚有奉劝人们要珍惜时间之意味。在唐老先生看来,一个人想活到70岁本来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而且掐头去尾地算来,一个人真正的好时光寥寥无几。这样一算,唐老先生言外之意则不辩自明——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告诫人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由此可见,古人对70岁的看法是复杂而多元的,这些看法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时间和人类经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首先,70岁被视为人生之中一个重要的生命里程碑,表达了古人的一个健康观念以及对长寿者的尊敬和羡慕。
其次,古人认为,人到了70岁,就应该更加珍惜时间,深入认识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能够顺应自然之道,而不违背其规律。
时代变化,历史变迁。看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均寿命均有了极大地提高,活过古稀之人随处可见,即使是百岁老人亦不显得稀奇。但如何能在古稀之年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能在古稀之年做到不“逾矩”,古人这些真知灼见,很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乙巳年正月于辰州,七十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