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海生
雷锋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六十多个春秋,但雷锋精神却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我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声中长大的。多年来,我也不断地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
我记得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张老师经常在班级里向我们介绍雷锋的事迹。尽管我们年龄还小,但也懵懵懂懂地觉得做好人好事就是学雷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对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认知。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在班级成立了学雷锋小组,让我们向雷锋学习,课余时间多做好事。我和小组的同学尽管年龄不大,但是我们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村里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赵姓老人是五保户,有一年春节前我和几名同学去她家帮助她擦玻璃。我那时个子比较矮,站在木凳上去擦玻璃,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赵姓老人连忙把我扶起来。好在没有大碍。临走时,她悄悄塞给我两个红皮鸡蛋,我没收。
在小学期间,我一直是班长,经常带领同学们到军属、孤寡老人家扫院子、擦玻璃、送年画;到敬老院给老人表演文艺节目;给生产队的养猪场挖野菜……我还被学校评为“学雷锋标兵”,自己也感到很光荣。
进入初中后,在学校团委、学生会的倡导下,我们利用寒暑假到敬老院、军属家打扫屋子,清理院子里的杂草。当然,学雷锋活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村,还有邻村。我在得到别人表扬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们的校外辅导员、身残志坚的宋秀梅老师,她时常讲起她是如何战胜失去双臂的痛苦,是怎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身上学到了英勇、顽强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她也经常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鼓励我们刻苦学习,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将来能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当我初中毕业走上“村小”的三尺讲台后,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它的温度和力量。在班级的“墙报”上,在少先队的中队会上,我把雷锋这个闪光的名字告诉给学生们,把雷锋的事迹介绍给学生们,引导他们认识雷锋、学习雷锋,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这些学生像我当年一样,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班级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记满了一件件孩子们做的好事。
几年后,我被调入镇里的一所初中。从小学到初中,我担任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从未间断宣传雷锋精神,鼓励学生从小事儿做起——在学校帮学习较差的同学讲一道题;为班级“图书角”捐一本书;在家里帮妈妈洗洗碗筷,给爷爷端杯水;在校外,文明出行,坐公共汽车给老人让座。
雷锋精神伴我前行,雷锋精神也时刻在催我奋进——为贫困生送去书本、文具、衣物;为身患重病的学生捐款,为灾区捐款捐物;为四川广安的贫困生李霞捐赠文具;与学校雷锋爱心团队一同走进贫困生和身患白血病学生的家庭,捐款捐物,为他们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