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营口寺庙的云板 2025年03月14日

楞严禅寺客堂云板。

发现云板的天后行宫正殿东山墙。

天后行宫云板。

杨新涛

云板,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打击乐器,最初以木制成,为寺院报时、集众所用。元代以后,其应用场所逐渐扩展至官府、豪门,成为报事、报警的重要工具。明代军事领域亦引入云板作为发送警报的器具,其形制多为云朵状铁片,悬于木架之上,敲击时清越之声可传甚远。《红楼梦》中“云板连叩四下”的经典场景,更将其作为丧音的象征融入文学叙事,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符号。

天后行宫(西大庙)云板,作为营口市内现存最古老的云板之一,映射了一个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该云板为民国十九年(1930年)铁铸,高约70厘米、厚2厘米,重约30公斤。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仍可辨“天后宫”及铸造年份字样,其余文字则模糊难识。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周身分布6个透视孔,正反两面各有一处敲击点,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

天后行宫(西大庙)作为营口最早的庙宇,曾是南北商帮祈福平安的重要场所。云板原悬于庙内,每日晨钟暮鼓间,维系着寺院的秩序。“文革”初期,不知何人将其藏入正殿东墙内。2000年天后行宫重建,推倒墙壁后,此云板得以重见天日,后不知所踪。

作为东北四大禅林之首的楞严禅寺也现存两块云板,均为民国时期遗物。

五观堂云板:铜铸云板高80厘米、宽75厘米,重约百斤,铸造于1992年。其形如椭圆,周边饰以回字纹,正反两面分别镌刻“楞严禅寺”及“南无甘露王菩萨”等字样,日、月图案分列两侧,寓意佛法普照。每日用膳前,云板三十六响长鸣,召集僧众共赴斋堂,延续着“十方财,十方饭”的佛教传统。

客堂云板:更为珍贵的是悬挂于客堂外的,铸造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云板。此云板以黄铜精铸,高87厘米、宽76厘米,重逾百斤,造型灵动,云卷线条行云流水。正面铭文清晰记载了铸造背景:“中华民国二十年佛诞日建造”“住持纳禅定率众募铸”,落款为“无锡曹三房全记冶造”。背面“南无吉祥王菩萨”与日、月纹饰相映,彰显其宗教含义与艺术价值。

“文革”期间,楞严禅寺的云板与其他铜器封存在仓库内。直至1989年寺院重修,这批文物经多方辗转,终回归原位。

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与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饱经磨难的云板重获新生,清脆的敲击声,得以再次回荡在辽河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