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隋春波 孙文茹
“晨光照亮了春分日的窗棂。在这美好又平衡的时节,愿你既有逐梦的冲劲,也有休憩的闲暇,心中的天平永远稳当,在生活的每个领域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明媚。”每天早晨,通过AI(人工智能)制作的“早安问候”短视频节目,都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视频号《早安营口》上播放。温馨、激励的话语,动感、优美的画面,让人精神振奋,神清气爽。
当今数字化时代,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参与到各个行业、领域,媒体也不例外。那么,AI是如何赋能视频制作的呢?
为新闻产品锦上添花
走进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融媒产品部,部门负责人李丹介绍说,“制作一个AI产品,首先需要文字记者撰写出相应的文案。文案通过审核后,把它发给主持人,由他们负责配音,后期再垫上音乐,先形成一个音频。下一步,就是把音频交给部门工作人员,由他(她)负责生成画面。在制作过程中,他(她)会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语言的表述,展开自己的想象,给AI软件进行文字上的具象化提示,让AI生成画面。”
说到这里,正在制作AI产品的工作人员高松插话说:“前段时间,我想制作一个产品,前提是:有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草地上行走。之后,我还需要一个攀岩的人,需要攀岩的动作具体化、形象化。不过,这一生成过程并不是输入提示文字就能顺利生成完美产品的,AI生成的原始画面会有一些瑕疵,需要不断加以改进,直至趋于接近完美。”
“我们使用AI的目的,是对生成新闻产品起到辅助作用。”李丹说。当人工操作机器拍摄的效果不太理想,比如受不良天气影响,或者拍摄冬天雪花飞落的画面不那么唯美时,我们就用AI来做画面补充。但是,AI会有一些刻板的痕迹,就像写文章一样,AI润色之后,还需要人工做进一步的修改,这样才会更自然、更真实。李丹接着说,“前几天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希望生成一个产品——一个女孩坐在地上画油画。但是,我们给出指令后,AI生成的产品中,女孩的下笔速度非常快,到最后的时候,手势特别混乱。尤其是她的手和画笔融到一起的时候,大家总感觉女孩少了一根手指。所以有时候,我们这样开玩笑说,AI也不是很智能,它多少有点儿‘智障’。”
“当然,AI生成的产品有时好得也会让人出乎意料。”李丹说,“今年春节期间,我们根据辽南地区的一些民俗,制作了一个产品叫《AI陪你过大年》,生成效果就比较好。整个产品是一种国风、动画的风格,由AI女主播‘出镜’介绍春节习俗,加入一家人贴春联、包饺子、看焰火的动态画面,节日气氛很浓,也很有亲和力。”
提升技能迎接挑战
李丹说,AI产品的质量高低,与制作人员的能力关系密切。比如某制作人员的想象力特别丰富,那么,他制作出的AI产品的画面就会比较新颖、丰富。
AI的发展,对媒体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面对AI的冲击,媒体人需要尽快转变角色,迅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李丹说:“我们部门现在共有15名工作人员,实行轮班制,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掌握基础的AI使用方式,多个人员、多种思路,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产要求。”
据介绍,前段时间,中心相关领导牵头,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AI产品制作的小组,多个部门成员加入。技术运维部人员的参与,让大家对前沿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即将新组建的视觉部,既融合了内容创作,又有艺术设计,将对AI产品制作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谈到这里,记者与李丹分享了专刊部记者使用AI助力工作的一些做法:
获取更多新闻线索。以前,文字记者获取新闻线索主要依赖热线电话、社交媒体的零散信息以及实地走访,不仅效率低,而且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现在,借助AI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当前的热点话题、舆情动态,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进行采访。
修改稿件提高质量。记者写出一篇新闻稿件后,可以让AI帮忙纠错、润色、评价。虽然AI生成的文字在思想深度和情感表达上目前还无法与记者比肩,但它大大拓宽了记者的写作思路,让记者能够更好更快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
生成图片美化版面。如果摄影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不甚理想,可以通过AI辅助手段,生成更高分辨率、更具美感立体感的图片,让报纸版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李丹又介绍说,今年我市两会期间,我们用AI做了一个短视频,把“营口未来的发展变化”用最精炼的文字、最动感的画面做了提炼。比如说大项目、民生福祉上的举措,还有生态发展的计划,把这些内容融合到一起,做了一个愿景式的作品。为什么要用AI生成呢?因为产品内容针对的是未来营口的发展规划,显然都是计划、没有实景的,用什么方式表现效果最佳?我们就想到了AI。这一产品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非常鼓舞人心,所以受到很多观众朋友的点赞和转发,传播效果很好。
从2024年9月17日发布第一部AI作品《我AI营口!五仁味的西炮台,要尝尝吗?》到现在,中心融媒产品部在开发应用AI技术方面做了大量且有益的尝试。李丹说:“目前,我们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想制作一个类似微电影的产品,涉及的文字脚本、分镜头的运用、最后的剪辑等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技术将成倍增加。所以,对于AI这一新技术的认识和使用,我们一直在路上。”
不断探索不断深入
关于AI产品的制作与质量,李丹着重提到了“技术”二字。因此,记者又来到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技术运维部,请部门负责人王小全及工作人员吴家禄说一说他们与AI的“亲密接触”。
走进技术运维部的办公室,只见吴家禄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显示得都是密密麻麻的代码,让人摸不着头脑。吴家禄说,我来演示一下,你看——
“今年我市两会期间,我们第一次采用了AI主播,用的是中心主持人黄子恒的原型。我们在摄影棚内的绿幕前,先将黄子恒的动态图像拍下来,然后再去‘训练’AI主播,让它模仿黄子恒的举止,并给了它一段文字,让它模仿黄子恒的发音方式念出来。之后,再由融媒产品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后期包装。包装过程中,具体到生成什么样的版式、字幕什么时候出现、用什么方式呈现……我们两个部门成员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直到生成满意产品。”
王小全介绍说,“我们技术运维部主要是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协作策划和设计人员来实现他们的想法,相关的主题有专门的人员分工负责。”
合作期间,有快乐的成长故事,也有痛苦的考验挫折。吴家禄说,今年年初,我们想用AI制作一个微电影,制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比如,我们要制作的人物的名字,在AI的认知领域中是一个敏感词,所以,无论用图片还是文字,这一形象AI都无法生成。怎么办?我们先给了AI一个提示词,让它生成图片,然后,再让AI将图片生成视频。生成期间也遇到许多困难,比如我们对所要呈现的人物生活背景情况不是很了解,导致生成的图像不符合现实。后来,通过请教相关专家,再生成的图像就比以前好了很多。不过,AI最终生成的产品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所以,这一产品最终没有如期发布,只能等待逐渐完善之后,再与大家见面了。
采访结束时,王小全说:“对于AI,我们需要慢慢探索,不能一蹴而就。这期间,可能生成的新闻产品会有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实践运用,加上技术运维手段的不断提升,我们相信,AI一定能更好地为新闻生产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