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雷锋 我们的榜样 2025年04月02日

本报记者 仲属宁

让雷锋精神在岗位上闪光

今年40多岁的冯冲,是营口市老边区营商环境建设中心技术审查和现场勘查科科长。他始终立足岗位学雷锋,将工作岗位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作为在基层政务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冯冲发现,很多群众因为对政务服务事项的申办条件、申请材料等不熟悉,影响办理效率。他主动找到单位领导,建议通过制作政务服务短视频,更形象地向群众宣传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和流程。在领导支持下,冯冲承担起老边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新媒体工作室负责人的新任务。他根据局里部署,在抖音平台开设了“老边区行政审批服务”抖音号,策划设立了“冲哥带你跑审批”“冲哥百事通”和“冲哥直播室”三个专题。这些政务服务视频,以办事人的视角,通过一个个生动趣味的短视频,介绍政务服务办理全流程,帮助企业、群众更直观了解办理事项的流程和相关政策,将原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看似复杂难办的政务事项变得标准可视、简单易办,让群众看得懂、政务活起来。

政务视频短小精悍,真情服务获得群众好评。截至目前,冯冲所负责的政务新媒体工作室共拍摄了339集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00多万次,并且还在持续更新中。

冯冲乐于助人,团结同事,总是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从无偿献血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从报名捐献人体器官到参加救助孤儿的慈善义举。近年来,冯冲参加了大量社会公益项目。2020年,冯冲发起并成立了老边区营商环境建设局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服务队,如今成员已扩展至60多人。

2020年12月,老边区营商环境建设局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服务队被团省委授予2019—2020年度“辽宁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23年9月,老边区营商环境建设局青年文明号志愿者服务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冯冲说:“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行政服务工作者,我们要以雷锋为榜样,学习他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他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关爱幼苗 润物无声

万林林是营口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自觉把发扬雷锋精神作为人生追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勤勤恳恳耕耘在特教岗位上,为残障孩子遮风挡雨,陪伴他们快乐成长。

作为残障班班主任,万林林深知,每一个残障孩子家里都有一部辛酸史,每一个残障孩子的成长都有一段曲折路。她将“母爱”“友爱”和“师爱”有机融合,有效做好智障学生的教育工作。

浩然(化名)是一名插班生,刚到班级时,他的出勤情况特别糟糕,多次和家长沟通,但收效甚微。万林林努力寻找孩子不爱上学的原因,通过观察她发现,孩子除了课程学不会之外,纪律、卫生、劳动等其他方面都很优秀。针对孩子特点,万林林做出规划,让孩子一点点爱上学校,一点点取得进步。经过几年的努力,孩子的表现越来越优秀,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

小丞(化名)同学患有二级肢体残疾,但是他很懂事也很好学。由于父母离异,妈妈既要照顾妹妹又要挣钱养家,忽略了对他的教育,识字量少得可怜。入班后,万林林几乎每节课都会多提问他,让他反复读,争取每节课都让他多认几个字。看着孩子每天都在进步,万林林的心里充满喜悦。毕业了,小丞对万林林说:“老师,我能抱抱您吗?”他依偎在万林林怀里,并在她的耳边轻轻叫了一声:“妈妈。”

为了让特教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校开设了一些特色课,万林林任教的剪纸课没有教材。她一边上课一边专研,自行编写校本教材。同时不断研究更适合残障孩子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因人施教,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力求让每个孩子通过努力,都能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

万林林说:“对待特殊学生,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我们是老师、是保姆、是妈妈……只有真正理解学生、真正的爱学生,才能与学生达到情感相通、心理相融,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营口东站上的雷锋特警大队

高铁站作为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客流量大,人员成分复杂,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凸显。营口东站就是这样一个窗口单位,执守在营口东站上的营口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巡逻一大队就是一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雷锋”集体。

四季轮回,巡逻一大队队员常年驻守在营口东站,使命不变。工作中,他们严格落实巡逻防控“四项机制”,点、线、面结合布警,强化武装屯警、动中备勤,守护平安。他们常年坚守在营口东站,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诠释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工作中,巡逻一大队队员立足岗位实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进出站口、候车室,对年老体弱和携带大件行李的旅客进行帮扶,向旅客群众开展安全宣传,解答旅客疑难问题,以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2024年,他们帮助有需要的群众1500余人,收获锦旗2面。

服务期间,队员们随时为旅客解答疑问、提供帮助,无论是丢失物品的焦急旅客,还是身体不适的乘客,都能得到及时帮助和关怀。2024年3月14日,队员们在营口东站广场执勤时接到群众求助:一名群众称其妹妹正从沈阳返回营口的路上,因刚做完手术,无法正常行走,询问巡逻一大队能否帮助从高铁站借一把轮椅,并帮助其到站台接站。警员们快速与高铁站沟通,帮群众借到轮椅并帮他接到妹妹。

日常工作中,队员们经常遇到旅客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丢失身份证无法购票乘车、钱包手机丢失身无分文等,民警们总是想尽办法帮助解决。他们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丢失身份证的旅客办理临时身份证明;对于身无分文的旅客,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或帮助联系家人等。

队员们说,在新时代征程中,巡逻一大队将继续以雷锋精神为指引,坚守岗位,忠诚履职,让雷锋精神在营口东站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留在56个站点上的雷锋故事

今年50出头的马刚是营口交通运输集团公共汽车分公司一车队28路公交车驾驶员。多年来,他在工作途经的20公里线路的56个公交车站点上,写满了学雷锋的故事。

公交28路线东起公汽公司站、西至辽河渡口站,横跨新兴大街、渤海大街、金牛山大街、滨河大街,纵行穿越盼盼路、清华路、镜湖西路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区域。

从事公交车驾驶员工作以来,马刚一直工作在28路线上。他性格温和可亲,不仅对同事细致贴心,对待乘客更是周到热情。在马刚看来,公交车驾驶员工作是有价值的,他特别珍视这份工作。马刚深知,他所在的企业具有公益属性,作为驾驶员,提升服务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诠释。因此,他总能从不同时期不同任务中寻找出规律,并对自己作出严格要求。由于表现突出,马刚连续多年被评为企业十大标兵。

工作中,马刚主动向老职工学习车辆维护保养知识和纯电动车的维修技术,每天总会提前到岗,按照公交车辆“三检制”工作要求,对车辆进行检查,确保车辆的轮胎、机油、防冻液等相关设施、储备等无隐患;他还对驾驶舱操作台和车辆轮毂、钢圈勤于清理、擦拭,确保以整洁的形象和良好的工作状态投入运营服务中。

一天中午,车辆回场后,马刚按照要求检查车厢内有无乘客遗留物品时,发现座位空隙处有一个皮夹,内有身份证、银行卡和很多现金。他立即将皮夹交给车队领导,并一同查找线索、寻觅失主。当失主齐女士拿到失而复得的皮夹后,当即拿出现金答谢,被马刚婉言谢绝。

去年夏天,马刚从公汽公司始发站发车、行驶到进步里站点,从后视镜观察车况时发现,一名老年女性乘客从远处跑来打算乘车,但是距离足有10米之外。按照企业规定,不等候从后方跑来的乘客并不违规。出于对乘客的关怀、对岗位职责的尊重,他耐心地在站点等候。当老人跑来上车后,气喘吁吁地说:“孩子,太谢谢你了!大姨要去市医院送饭,多亏你等我了,要不我还得等下一辆。”类似这样的小事,每天不知有多少,但他从不嫌麻烦。

多年来,马刚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他所驾驶的车辆总是最干净、最整洁的。从事公交工作10余年来,从未出现服务投诉。他说:“在公交队伍里,我将用我的方式回报企业、回报社会,让公交服务更具亲情、更有温度。”

坚守一片丹心 践行雷锋精神

今年34岁的张晓是中国人民银行营口市分行普通员工。入职以来,她就像一颗“螺丝钉”,始终坚守在支付结算的岗位上,甘于奉献,默默耕耘。她用9年的辛勤耕耘和付出,深入践行雷锋精神,诠释初心和使命,书写自己的人生芳华。

张晓善于发现、勇于创新,深入学习研究,精准把握各级经济工作精神。工作中,张晓在全省率先开展支付服务适老化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启动会议、印发工作方案、搭建互学互鉴平台等方式,推动支付服务适老化标准化建设工作落地落实,在我市助力建成25个金融服务适老化示范网点,447个标准网点,辖区开通助老“绿色通道”的银行网点占比达99%,基础助老设施配备率为100%,有效提升了辖区老年人支付便利化水平。适老化标准化建设工作获得省分行领导多次高度认可,张晓的工作做法在省分行作经验交流,为辽宁省支付服务适老化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相关工作成效在总行网站、《金融时报》客户端报道。

张晓坚持服务大局、真抓实干,在推动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上持续发力。她主动查询、精准对接,搭建协同联动沟通渠道,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与银行机构建立“日报告”机制,每日动态掌握重点商户进展情况;主动对接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等重点文旅场景商户,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按期高质量超额完成任务,为提升营口市重点文旅场所的支付便利化水平做出卓越贡献。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营口市分行团委青训营志愿服务小组组长,张晓积极引导青年职工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我、塑造品格、服务社会。她与志愿者一同走进盖州市万福镇芹菜沟村委会开展金融宣传活动,有效提升村民尤其是老年人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受到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张晓深知,今天的成绩不是终点,而是催人奋进的新起点。她说:“我要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奋斗足迹,用年轻肩膀扛起千斤重担,用青春力量践行雷锋精神,带领更多年轻人立足‘小岗位’,实现‘大梦想’,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传承气象文化 弘扬学雷锋精神

把气象科普知识搬上“云端”、送进校园。营口市气象观测站(营口百年气象陈列馆)不断创新工作、服务模式,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践行雷锋精神的工作指南,将气象科普工作与气象文化建设、防灾减灾服务深度融合,积极打造“1+2+3+4”工作模式,实现了气象科普与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双赢”。

2024年,陈列馆共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活动20余次,接待个人、团体参观者5200余人次。

为打破地域和场馆限制,陈列馆创新工作方式,专门建设了数字展馆,通过公众号实现了陈列馆线上游览。在世界气象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节日以及台风、暴雨等特殊天气变化时,陈列馆通过新媒体直播的方式,将气象科普知识搬上云端,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良性互动,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超过1330万人次,极大拓展了科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此外,还参加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世界气象日直播连线活动,通过FM95.1营口交通文艺广播、营天下APP等平台,带市民线上云游陈列馆,实现了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

围绕“百年气象”主题,营口市气象观测站设计制作了折页、画册、书刊等科普产品10余种,拍摄科普宣传片和科普视频近20个,并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

陈列馆与营口市委党校开展双向教学,推动气象科普“进机关”;与多个社区开展党建共建,推动气象科普“进社区”。通过系列活动,推动气象科普知识深入基层,惠及更多民众。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大力弘扬了气象文化和雷锋精神。部门成员爱岗敬业、担当作为,在气象观测业务、气象科普传播、气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门的精神风貌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认可和全国多地气象部门的高度评价,多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员先锋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