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晋祠了?曾经在语文课本学过梁衡那篇《晋祠》,写得优美迷人,让我对晋祠心驰神往。如今,它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感到恍如隔世。
梁衡在文章中说,晋祠之美,在山、在树、在水。单纯站在自然景观的角度看,这样的描绘恰如其分且实至名归。但慢慢游览、细细品味后,我深切感受到,晋祠之美,更在情美、境美、文化美。
晋祠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姬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建的,这本身就说明山西人不忘根本,极重感情。比较而言,姬虞另外一个名字广为人知:唐叔虞。唐是他最早的封国国号,按照古代伯仲叔季排行,称排行老三的姬虞为叔虞。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遂封叔虞于唐。
类似的记载也出现在《吕氏春秋》中,只不过督促周成王兑现诺言的人换成了周公旦。无论主要人物是谁,故事传递出来的诚实守信、坚持立场等价值观,都彰显出人与人之间珍重的情义之美。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改唐为晋,这就是山西称为晋的由来。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覐公簋,内底铭文记述了这段历史,使《史记》不再成为孤证。
晋祠内还有一处“对越坊”。“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唐叔虞报答宣扬自己的母亲、周武王之妻邑姜的功德。
晋祠的境美,既有环境之幽,又有境界之胜。
依傍悬瓮山,滋润晋泉水,晋祠自有雏形就占尽地利。这里山势逶迤,清灵神秀,与穿插而过的泉水相亲相合,一动一静,让晋祠显得老成持重,又生机勃勃。树多呈笔直状,历经岁月洗礼,周柏已成父子柏,携手守卫这千年风水;唐槐髯须飘拂,仿佛参透红尘的仙家,笑看兴衰成败,淡览虚实明空。夕阳下,绿草如茵,霞光万道;槛桥流水,暮沉如诗,古老的晋祠使浮躁有了归途,让喧嚣隐入凡尘。晋祠内有四个铸于不同年代的铁人,用于保佑一方平安。早些年,人们可以近距离触摸以沾福气,后来出于保护考虑,铁人的周围装上了护栏。
晋祠的文化价值当然更不能低估。
进入晋祠,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它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后台上部重檐歇山顶为楼的形式,后台下部为殿的形式,前台上部单檐卷棚顶为阁楼形式,前台下部为台的形式。戏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水镜”,语出《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思是忠奸是非尽人皆知。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演员一出场,演的是好人还是坏人观众一目了然。戏台命名为“水镜台”,是“清如水,明如镜”的意思。除了寓意之外,水镜台前两侧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为我国较早时期的扩音设备。“水镜台”匾,是清乾隆年间晋祠人杨二酉于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所书,为晋祠三名匾之一。1986年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被二郎神追赶,孙悟空化身庙宇那集,就是从此取景。
圣母殿则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内供奉的邑姜,宋代被加封“显灵昭济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古称“副阶周匝”,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前面提到的“对越坊”“对越”匾相传由明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笔力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而随处可见的楹联,更为晋祠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如“水镜台”下面悬挂的一副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此楹联原为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仅用了二十个字即描绘出晋祠自然优美的画卷,1983年由现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写。再如松水亭西有一代文宗傅山所撰楹联:“圃蕊城萝随点缀,事来功赴谢玄虚。”松水亭为一长方形建筑,亭东八角莲池,南侧有一株长寿松,北侧是善利泉。“松水”出自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这副楹联,以自然景观点化,表达豁达的出世入世观,美学与哲理并存,读后齿颊留香。
晋祠之美,可见,可品。兵法常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赏山赏水同样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