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用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盖州市归州满族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调研 2025年04月03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中共盖州市委党校全体教师到归州街道办事处槐树房村、龙脖子村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归州乡村经济和满族文化的发展情况。

一、归州满族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

盖州市归州街道办事处槐树房村地处营口南大门,立足产业强村,根据乡村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打造产业特色,结合槐树房村特有的资源、气候、地理优势,探索延伸出油桃新产业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反季水果桃棚产业,参与农户达全村农户90%以上,全村保护桃生产面积2300亩,裸地桃树生产近1000亩,庭院桃树生产面积500亩,年产各类桃子7000余吨,全村桃年产值8000余万元,占全村总产值76%以上。槐树房村桃棚产业已发展为一村一品产业,槐树房村成为闻名全国的桃乡,是全国地理标志产品“盖州桃”的主产地,产品畅销全国。

调研小组实地考察了归州街道办事处槐树房村伊尔根觉罗氏剪纸工作室。赵聪卓作为伊尔根觉罗氏剪纸第十二代传人,继承创新了伊尔根觉罗氏剪纸剪、刻、套、点、染于一体的剪纸独特方法,弘扬以辽宁满族文化和民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剪纸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尤其是耗时3个月创作的长卷单色剪纸《清明上河图》和彩色多层点色剪纸《清明上河图》更是让人赞不绝口。他依靠剪纸创业,在农活闲暇之际,带领村民剪纸,解决部分年轻人就业问题。他的剪纸不仅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而且远销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2018年12月营口市人民政府授予伊尔根觉罗氏剪纸“营口礼物”的牌匾,伊尔根觉罗氏剪纸已成为营口的一张名片。

调研中了解到,槐树房村围绕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工作任务目标,把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因地制宜开辟党建工作新阵地。以基层党建提档升级促乡村治理效能,把昔日不起眼的荒地变成“党建文化长廊”,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充分展示党建工作创新成果,构筑了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了学习新阵地。“党建文化长廊”的建成,为基层党建工作增添新活力,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归州街道办事处龙脖子村也是本次调研组实地考察的一个重点。全村七山一水二分田,北部为山坡地,南部为平原,土地面积1080亩,全村有三个居民组,281户986人,满族7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百分之七十。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相继建设了恒温库温室大棚,以红富士苹果、葡萄为主导产业,种植油桃、草莓等。如今,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已成为龙脖子村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有力支撑和源头活水,为该村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强劲动力。龙脖子村被我市评为文明村。

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归州满族民俗馆、龙脖子村村史馆。位于龙脖子村的归州满族民俗馆由营口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盖州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盖州市归州街道办事处共同建设。民俗馆从历史文化史料展示、古董的陈列到民俗的介绍以及活态的体验,运用图文展板、实物、影像等形式,把村情村貌、古迹古物、重要事迹、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文明村风等汇集起来,展示了龙脖子村的人文历史,增强了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承载乡恋乡愁、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此外,龙脖子村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村民崔安在建蔬菜大棚时,发现一座“明万历时期”的墓碑,墓碑附近出土了12件陶瓷文物,这批文物的出土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目前所有文物都在营口市博物馆收藏。

调研小组还参观了龙脖子村村史馆。村史馆以农业农村为主体,以农耕农事为主题,以历史沿革为主线,以见证发展、激励当代和启迪未来为目的,通过村情概况、历史沿革、家风家训、名人乡贤、民风民俗、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村大事记等图文资料展示及实物陈列、视频影像等形式,挖掘本村在生产生活、饮食、服饰、节庆、家风家规、村训村规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形成主题鲜明、特色各异、内涵丰富的村史馆展陈风格,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用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用一处处文字浓缩记忆,全方位呈现村落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示农村面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水平大提升的显著成就。村史馆承载着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重要平台。

文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重要抓手。民俗文化游激活这里的绿水青山。近年来,龙脖子村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充分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满族民俗文化,大力发展满族特色文旅产业,逐步将小山村打造成“辽宁省文明村”“营口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辽宁省美丽宜居村”……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努力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二、归州满族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文化建设投入经费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如:由于资金问题,伊尔根觉罗氏剪纸工作室规模有限,而且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目前,伊尔根觉罗氏剪纸只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申报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缺乏系统规划和专业设计,村史馆停留在“一间房子+一些陈设”的简单布局阶段,需要提档升级。村史馆门前道路基础设施尚需完善。(三)是满族民俗文化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加强归州满族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建议

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伊尔根觉罗氏剪纸、归州满族民俗馆、归州龙脖子村村史馆的建设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关部门应出台专门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

村史馆要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村史馆建设的规划和设计。龙脖子村村史馆的设计和提档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村史馆作为“村庄博物馆”,发挥呈现村庄历史的“本职”功能,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另外,作为“村庄休闲屋”,承担起村民休闲娱乐的“附加”功能,村史馆陈列的内容要有趣,与村民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村民认可的村史馆。其次,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文化,扎根乡土,就可以发展起“一村一特色”的村史馆。“乡土味”和“文化味”是村史馆之魂。村史馆要特别注重对村庄内部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深厚挖掘,尊重群众意愿,征求村民意见,在内容上充分反映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乡土文化特征、村庄的脱贫攻坚奋斗历程和乡村振兴的未来规划等。最后,村史馆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鼓励农民结合村庄的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产品,组织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村史馆的建设和管理之中,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让村史馆回嵌乡土,成为老百姓发挥主体性的“实践之家”。

提高满族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实效。一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深入挖掘满族的特色,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品位,打造满族文化传承阵地。二是相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式,利用好传媒力量,加大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弘扬满族多姿多彩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文化,积极搭建满族民间传统文化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和喜欢满族民间传统文化。三是相关单位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满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四是要加强满族民俗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满族传统文化人才,确保少数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促进文旅融合。将伊尔根觉罗氏的剪纸、归州满族民俗馆、村史馆等纳入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开展特色文化研学游,使村史馆成为展示文化的窗口、传承记忆的载体、内外连接的纽带和文旅融合的新阵地,促进资源开发和文明乡风双提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槐树房村伊尔根觉罗氏的剪纸,龙脖子村满族民俗馆、村史馆等承载着辽南归州满族印记的历史文化,是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槐树房村、龙脖子村的两委班子表示,力争用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让广大基层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通过“红色故事会”“党员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通过村史馆建设与过硬的党组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不断丰富馆藏内容、内涵,以党建为引领,吸引更多的人到村参观学习。

通过本次调研,笔者认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全方位推动少数民族乡村加快发展、全面振兴。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进一步激活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科学编制民族乡村规划、统筹做好乡村发展、文化传承等工作,把美丽乡村建设同民族乡村特色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以现代化、科技化为引领,努力打造特色品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产业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

中共盖州市委党校 贺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