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任素洁 小说作品 双龙碑 2025年04月11日

韩廷寿正往马厩里去,远远看见家丁鬼鬼祟祟地从怀里往外掏着什么。他轻手轻脚走上前,想看看家丁在搞什么鬼。

家丁正在喂马,嘴里自言自语,又不上战场,吃那么好干啥?

说着,家丁偷偷地从马槽里抓出两把豆子,从怀里摸出一个布袋,把豆子装进去,塞进自己的腰里。

家丁刚要往门外走,不想迎面碰见了韩廷寿。

韩廷寿大喝一声:“好你个王三儿,你竟敢虐待我的战马?”

王三儿吓得扑通一声跪下了。

韩廷寿上去就是一鞭子,抽得王三儿嗷嗷直叫。

这时,韩廷寿的大公子忙跑过来拦着说:“父亲大人,千万不要动怒,千万不要动怒。”

说着,上去踢了王三儿一脚,骂道:“该死的奴才,再敢偷豆子就打断你的腿,还不快滚!”

王三儿忙磕头认罪,把装豆子的布袋扔下跑了。

武状元韩廷寿是这青龙镇上唯一一个穿战靴、养战马的人,七十多岁的韩廷寿告老还乡十多年了,他腰不弯,背不驼,威风凛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杆枪、一匹马,是他的命根子。

老夫人给他做了几双布鞋让他穿,可是他穿惯了战靴,穿布鞋觉得脚下无根。

这一天,韩廷寿闲来无事,信步往城外走去,看见几个人在家庙前忙着修石碑。韩氏祖上曾经出过一位户部尚书,出资修了家庙。

家庙里树木苍翠,郁郁葱葱,石板铺地,石狮守门。后辈每年都要在这里祭祖。

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帽、碑身和碑座。碑身上拓着金字,记载着韩氏族人祖上曾经做过户部尚书的荣耀,以及韩氏族人来到青龙镇繁衍生息的故事。

此刻,大明朝的风,正从原野上徐徐吹来。

石碑呈长方形,碑座宽厚,碑身高大,接近三米。人们站在土台子上才能把巨大的碑帽抬上去。碑帽也呈长方形,中间隆起一块,果真像个帽子的形状。

为了把碑帽抬上去,几个小伙子拉土堆了一个土台子,他们又用绳索系好碑帽准备往上抬。

几个人站在土台子上,喊着号子,一起使劲儿抬,但是有两个人握着绳索的手慢了,双腿直哆嗦,汗流满面。其中一个叫道:“快点儿,我的手没有劲儿了!”几个人只好先放下刚抬起的碑帽,又试了一回。有一个人大喊一声:“哎哟我的娘啊!”他手上的皮被绳索勒掉了一大块!他一下子松了手,紧接着其他人也撒了手,碑帽重重地掉到地上,把土台子砸出一个大坑。

大家叹了口气,说明天多来几个人,碑帽太沉,碑身又高,咱们抬不上去,不如先放下吧。

这时,几个人看见韩廷寿穿着一双战靴走过来。

一个小伙子看着韩廷寿笑着说:“您老年纪大了,要是再年轻十岁就让您老给我们挑上去,省得我们累掉裤子也弄不上去!”

韩廷寿听出了话里有瞧不起他的意思。他眼睛一扫,把衣服襟儿往裤腰里掖了掖,双手用力,抓住绳索使劲儿抬,但是碑帽纹丝不动。

登时,臊得韩廷寿满脸通红,他又使劲儿搬了一下,碑帽也只是欠了欠缝儿。

韩廷寿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汗,勉强笑了笑,对这几个人说,你们重捆一下,上面留个扣儿,我一会儿就回来。有个人忙说,状元爷,您不用再试了,咱多来几个人就能抬上去了,咱不试了,您老回家吧!

韩廷寿迈着大步,双眼血红,踩得地哐哐响,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几个人说,韩廷寿莫不是还要回来?他们赶紧拿绳索捆了几道,在碑帽的正中间留下一个碗口粗细的绳索扣儿。

一个老成持重的人说,这状元爷要是较起劲儿来谁也治不了,何苦呢?这个碑帽咋也得有千斤重,再累出个好歹来,可是咱们的罪过。

他埋怨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拿话激状元爷,岁数大的人搁不住话儿。

那个小伙子说,我这话没错啊,人岁数大了就是不行喽!

正说着,猛听见一声马嘶,只见韩廷寿骑着他那匹白色的战马疾驰而来。

夕阳下,白色战马好像上了战场一样精神抖擞,眼睛瞪起来,前面仿佛就是敌人。

韩廷寿头戴战盔,身披铠甲,足蹬战靴,手持长枪,长长的胡须在风中像镀上了一层金。他满脸凝重,头盔、战甲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战马长嘶一声,怒吼着往这边跑来,那几个人吓得赶紧闪在一旁,几个人看呆了。

只见韩廷寿挥动长枪,远远地盯着那个碑帽,近得前来,一枪挑过去,准确无误地挑到那绳索扣儿上。

只见他双臂用力,虎眼圆睁,大喊一声:“起!”他的枪尖瞬间就挑起巨大的碑帽。

说时迟,那时快,眨眼之间韩廷寿把碑帽“咣当”一声稳稳地扣在了碑身之上。

霎时间,地动房摇,旁边树上的树叶也被震下来许多。

那几个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扣上碑帽的石碑,一下子变得庄严起来。

几个人不由得一起竖起了大拇指,那个小伙子由衷地夸赞:“状元爷,您真是好样儿的,威风不减呢!”

韩廷寿倒拖着长枪,威武雄壮,他的眼睛里充满了一个胜利者的自豪,战马也像打了胜仗一样咴咴地昂头叫了几声,转了几圈,驮着主人,一骑绝尘。

刚到家门口,韩廷寿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他的身子晃了晃,紧接着又喷出几口鲜血,他长枪拄地,脸上泛着光辉。

韩廷寿坐在马背上气绝身亡,他的手依然保持着握枪的姿势。

镇上的人们为了纪念韩廷寿,在家庙门前又立了一块碑,记载着他单枪挑碑帽的故事。

家庙里并列立着两块高大的石碑,如同两条黑色的巨龙直插云霄,双龙碑从此名扬天下,青龙镇也因此改名为双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