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引言 4月8日一大早,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朱华和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弛从单位出发,乘车去往90多公里远的盖州市矿洞沟镇偏岭村。此行,他们带着暖心关怀和慰问,也带着开展调研、解决问题的目的:“垄上办公”。《垄上调研报告》也将在这个小山村完成…… 垄 上 行 ——市工信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2025年04月11日

驻村工作队队员记录农作物长势。

驻村干部变身搬运工。

驻村干部了解农业生产情况。

驻村干部们在直播带货现场。

本报记者 仲属宁 文/摄

偏岭村名副其实。

这个因偏远落后、山多地少得名的小村庄,曾经是在国家“挂牌”的贫困村。全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只有2400亩,全村近1800口人,人均一亩三分地。

临近4月中旬,从花满枝头、杨柳堆烟的城市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到达偏岭村。因“小气候”影响,偏岭村和周边很多乡村相比,春天来得晚,秋天来得早。此刻,小山村里杨柳尚未发芽,杏花还在努力吐蕾。

迟来的春天挡不住农民勤快的脚步。远远看去,个别地块的土地已经平整过,一座座现代化气息浓郁、规模化的农业大棚,成为小山村里亮眼的风景。

刚进村口,三个衣着朴实的男青年迎面走来,他们正是朱华和张弛要找的人。

“垄上办公”

见到“娘家人”,驻村第一书记班浩轩和驻村工作队员孟令群、高一郎高兴地奔过来:“主任、书记,你们可算来了,想你们呀……”

班浩轩是市工信局2024年3月选派到偏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不仅掌握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规律,还带领工作队摸清了村里农户的个性化需求。几人交谈期间,他的手机短信、微信“嘟嘟嘟”地响个不停。朱华说:“小班书记的手机就是‘新农具’,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创建的‘山韵物语’助农账号累计带货23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听到“娘家人”的鼓励和表扬,班浩轩和其他两名驻村工作队队员谦虚地说:“还是前几任驻村干部底儿打得好,我们是幸福的乡村振兴接力人。”“‘娘家人’给力,我们有啥困难,需要啥帮助,局里的‘娘家人’都能第一时间来了解情况,垄上办公,现场解决。”

走到农户陈广清家门口,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小型播种、翻地机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现在农具自动化越来越高了!家家户户都能用上这么先进的设备吗?市场价格怎么样?是不是节省了大量劳动力?需要代购吗?”朱华一连串的问题没有难倒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他们抢着回答,让朱华的调研记录更为丰富详实。

走到刚刚翻过的田垄上,朱华轻轻捧起松软软的黑土,了解春播情况。细碎的沙土从指缝间流泻,各种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我们现在正研究新型的种植技术,攻克目前农作物单一、单产低等问题,当前的重点是要提前研究销路和上下游相关产业链。”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的班浩轩撸起袖子,“主任!‘茬种’不仅可以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还能增加农户收入,改良土地,好处太多了!我们的难题是土地流转中要注意很多问题,要保护农户的权益,还要形成规模种植,带动周边所有农户一起致富,我们需要政策支持、大力宣传……”张弛一一记下驻村干部的问题,朱华语气坚定地说:“现在就拍板,坚决支持你们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一起想办法解决。”

“垄上办公”20分钟,梳理问题10多条。

早在2018年市工信局派驻第一批驻村干部开始,驻村第一书记就带领队员们建立了“党组把舵定方向—支部攻坚破难题—党员结对办实事”帮扶体系,形成季度“垄上办公”制度。以“党员中心户+网格治理”模式,57名党员包联8个村民小组。在2020年“8·24”特大汛情中,市工信局驻村干部带头组建抢险突击队,48小时抢通7处塌方路段,后协调营口东盛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捐赠10万元修复基础设施。

朱华说,类似的“垄上办公”,市工信局每年都要搞几场。因为下派的驻村干部分布区域不同,所以,局里总会选择在春耕、雨季、秋收等农户最需要帮助的关键阶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在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市工信局先后筹集投入帮扶资金超过390万元。

拍着班浩轩的肩膀,朱华笑着说:“小伙子,组织把最不放心的地方交给最放心的人去干,局党组相信你一定能干好工作!”

“种子大棚”

和很多乡村大棚生产的模式不同,偏岭村的大棚被称为“种子大棚”,以生产蔬菜种子为主。

走进暖意融融的育苗大棚,38岁的村民姚福强高兴地说:“这些辣椒苗和黄瓜苗很快就可以栽种了,一年两茬,我家3栋大棚年纯收入可达10多万元。这样的大棚我们村里有30多栋,是在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年轻的驻村干部真是帮了大忙!”

驻村第一书记带领驻村队员和村里党员干部,将企业管理理念植入村级治理,构建“政策讲习所+技能训练营+资源对接站+项目孵化器”四维赋能平台。七年来,开展智慧农业专题培训6期;促成1家工业企业与村产业结对,捐赠物资45万元;孵化“阳光玫瑰”葡萄、生物质燃料两大特色产业。偏岭村党支部书记徐德刚说:“工业系统的标准化管理,让我们学会了用数据说话。”

2023年,在驻村干部带领下,偏岭村的“云端认养”模式,让300棵葡萄树尚未挂果,便被北京客户预订一空。

“种子大棚”让农户尝到了甜头,看见了致富新路径,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纷纷选择返乡创业。

今年37岁的农民陈宝石是偏岭村“坐地户”,以前一直和媳妇在城里打工。2021年,因父亲患病需要照顾,不得不回乡照顾老人。看到村民们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建设“种子大棚”,他也试着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种植大棚。“年终一算账,比城里赚钱稳定,同时照顾了家里老的、小的,更重要的是没有在城里打工那么大压力:把地种好就行,到时候村里组织统一收购,根本不用操更多心!”

如今,像陈宝石一样受益的农户越来越多,村里共有11名青壮年农民选择回乡创业。“种子大棚”像一粒粒火种,点亮新农村新路径。

“冷棚研讨”

因地缘和气候影响,偏岭村的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影响农户受益。这几年,驻村干部们采取多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实施大棚种植,是多年来几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的共识。

中午过后,朱华和张弛赶往新的问题点位。这些日子,徐德刚和班浩轩一直为村里新建的10栋“冷棚”发愁。

为巩固农村脱贫成果和壮大集体经济,2024 年3月,村里建成了乡村振兴扶植型新项目——“阳光玫瑰”大棚。谁知,“阳光玫瑰”葡萄市场价格严重下滑。如果按照当时审批内容,继续种植“阳光玫瑰”葡萄,那么,这10栋“冷棚”只赔不赚。可不可以另行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带着这个问题,大家蹲在冷棚的地头上开始研讨。

“现在种植西瓜或者辣椒、西红柿等经济作物,一年两茬下来,一准挣得钵满盆满;要是继续培植葡萄,这个项目就成了村集体经济的亏空项目。”徐德刚根据目前市场行情和以往工作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需要改立项,我们去跑。只要村集体经济挣钱,惠及全体村民,我们跑断腿也要跑!”班浩轩说。

“如果现在展开工作,我们就在这里住下,不回镇里宿舍,我们三个人年轻,肯定能看住这一块的生产。”孟令群和高一郎异口同声。

“好!我们马上联系农业部门,探讨一下可行性。如果可行,马上就干!”看着年轻人的干劲和冲劲,朱华高兴地说。

4月9日,朱华给驻村干部打去电话:“可以改种西瓜和其他经济作物,只要挣钱,种什么蔬菜都行。”

4月10日,偏岭村的村集体项目全面开工,市场走俏的“锦王”西瓜落户10栋“冷棚”。

带着满满的收获,朱华在整理《垄上调研报告》。他的眼前浮现出偏岭村生机盎然的画面,在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背后,跃动着营口市工信局驻村干部七年如一日的帮扶足迹——累计投入39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突破50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2.7%。营口工信人用工业思维破解农业课题的实践仍在继续,垄上之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