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前,我在前洲街上碰到读高中时的季同学,无意中聊起老家的东林庵。兴之所至,我们一并驱车前往。
一路上,季同学兴高采烈。我们开车经过塘村、田里徐家、后水门到达黄石街西街的华家宗祠,当地人称作华祠堂。华祠堂于康熙年间建成,三进两侧厢,还有三间“发财堂”。院内以回廊相连,据说这里原有两棵三百多年的龙爪槐,后来不知何故消失了。华祠堂曾被改建为黄石街小学,近年才得以恢复。
没有黄石街,就没有东林庵。
相传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迫害忠良。时有忠臣朱沙宝受朝廷排挤,弃官为民,举家从安徽凤阳迁徙江南,在太湖之滨围湖造田,兴修水利,拓荒种地,造福百姓。一些正义之士慕名相继来此聚居,农忙种田,农闲论道,评议时政,他们的道场名为“崇义楼”。随着聚居人群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街市,唤作“崇义街”。清朝入关后大兴文字狱,崇义楼名存实亡。崇义街亦因街面铺满黄色石板而改名为“黄石街”,并沿用至今。
汽车驶入了东村桥,远远就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向着天边延伸,田里竖了一块古铜色大木牌,上书“稻花香里”。沿村道左转,过一座小小的水泥桥,庄严肃穆的东林庵就出现在眼前。我们沿着围墙转了一圈,发现东林庵的选址很有特色,四面环水,仅有一条小路从寺门前经过。
东林庵古称“真武堂”,供奉真武大帝。明清时期,真武堂同时供奉关羽(伽蓝菩萨)、华佗(药王菩萨)和观音菩萨,故真武堂亦称“观音堂”。当时百姓缺医少药,常来此求取华佗仙方,据说十分灵验,于是这里成了热闹繁华之地。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华佗圣诞,观音堂香火旺盛,烟气缭绕。
清朝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占无锡。同治二年九月,李鸿章亲率数万淮军对无锡形成了合围之势,而李秀成也调集了十余万大军,力图一举击败淮军。双方在高桥、东亭、梅村一带展开了会战。经过数场激战,太平军顶不住淮军的洋枪洋炮,只得撤离无锡。太平军中有女兵数人,来不及撤退,逃到崇义街东面的观音堂内,换上僧服,诵经念佛,避过了淮军搜捕。据说,女兵原为明末东林党传人,本欲借太平军的势力反清复明,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已失败,但她们志向不改,为明心迹,改观音堂为“东林庵”。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东林庵被岁月荡涤,只留下一些断断续续的故事。经过多方努力,2004年无锡市宗教管理部门批准重建东林庵,名称正式改为“东林古寺”。大雄宝殿、天皇殿、念佛堂、禅堂、藏经阁等仿古建筑拔地而起,之后续建了讲经堂、方丈室、寮房、放生池和临终关怀中心,门前还建起了广场。如今,东林古寺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大方。古寺内梵音悠扬,古寺外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周围有大片的稻麦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还有一百多亩梅花培育基地。
通往东林古寺的几条河流,经过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如同无数颗闪烁的宝石。岸边绿树掩映,远处白墙黛瓦,东村桥沿河景观带终成一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城里人前来观光。
回程时,季同学一言不发。他家的祖屋早已拆迁,父亲的墓穴尚在,村口那条老黄狗悠然地走过来,热情地舔他的脚趾。
东林古寺是故乡的眼睛,它看着我们悄悄成长,也看着我们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