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 梦 刘 征
4月的内蒙古自治区春意盎然,我市部分知名企业带着岗位和满满诚意,跨越千里走进草原高校,开启了一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引才”之旅。
清晨的内蒙古科技大学里人头攒动,在招聘会现场,我市企业的招聘展位前排起了长队。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张俊荣是地地道道的营口人,她说,没想到在千里之外的学校能看到家乡的企业来招聘,听到久违的乡音她非常激动。在仔细阅读企业岗位需求后,她果断递上简历,希望能收到家乡企业的入职通知。
这场跨越千里的招聘会,源于我市人社局的一次“精准摸底”。一个月前,市人社局积极征求企业意见,梳理出紧缺岗位几十个,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以企业的“人才采购单”按图索骥,最终锁定内蒙古自治区的3所高校。敬业(营口)中板有限公司招聘经理刘超说,“政府把前期功课做足了,我们只管精准选才。”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曹洪双也是地地道道的营口人,今年即将研究生毕业,她说,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了家乡企业的招聘,就投递了简历。这次线下的对接,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向企业推荐了她的优势,很快她就收到了面试邀请,帮助她快速搭上求职“直通车”。
精准的筹备换来高效的对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3所高校招聘会现场,我市企业招聘热度持续升温,企业“点单”政府“搭台”,这场跨越千里的人才招聘专列,跑出了精准就业加速度。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对于来营口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实施一对一式的、保姆式的服务保障,让他们在营口工作好,生活好。同时,市人社局将继续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扩宽招才引智渠道,积极帮助企业引进更多的人才,为营口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记者感言
这场“带着企业需求出发”的招聘之旅,颠覆了传统校招“广撒网”的模式。政府从“管理员”变身“服务员”,用数据思维精准匹配供需,成为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