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 芳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很多人都在制订出游计划,也激起了我想写一篇实用型攻略的想法,分享给喜欢历史文化的家长和小朋友们。
当父母牵着孩子的手走进博物馆、古迹遗址或文化名城时,我们与孩子共同开启的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成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对于历史的喜爱源于孩子。从他出生起,家里摆放最多的就是绘本,平时除了玩具外,给孩子准备最多的就是书。一有时间,我们就会给他读故事。孩子大概三岁左右,我买了一套《西游记》绘本,自此孩子便开启了读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之旅。五岁时,我带他参观了吉林省博物馆,无意中发现,他站在喜欢的文物前一动不动看了很久,还提出一些问题,也让我捕捉到了孩子对于历史与文物的喜爱,也让我逐渐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家,我买了许多和历史、博物馆有关的绘本、漫画书,也定期陪他看和历史有关的纪录片、动画片。闲暇之余,我们一起“挖宝”(考古盲盒),当孩子亲手得到一件“宝贝”时会很兴奋,会问是哪个朝代以及做什么用的。对于他的问题,我都会及时找到答案予以解答,孩子对于历史的兴趣就这样更加浓厚。
今年年初,我们错峰去了四川,开启了一场历史文化探索之旅。目的地是孩子选的,是因为家里有一套《漫眼看历史》,其实有四册都是介绍四川的著名景点,最吸引他的当属三星堆博物馆。于是我们着手做攻略,先是买了一些和三星堆有关的书以及博物馆研学手册,又抽时间看了相关纪录片。出门旅行,光做目的地攻略不够,还要在网上查好往返路线、当地交通以及博物馆是否需要预约、开闭馆时间、馆内游览路线等,这些都要有详细规划,缺一不可。
做好攻略后,我们利用南方已经开学、北方还在休假的时间段出发了。到达成都后,入住提前订好的酒店,我们第一站选择去的是三星堆博物馆。游成都,最方便的临时居住地点是春熙路附近,那里交通便利,地铁、景区直通车、公交车可以满足大多数出行需求,一公里以内的路程可以步行,感受成都慢生活。
前一天晚上,我通过成都景区直通车小程序买好去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的车票,景区直通车直达博物馆门口,车程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第二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出发了,路上还在聊关于一些三星堆文物的小知识。也许有人要问,去博物馆完全可以请个讲解或参团,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地做攻略呢?其实,和孩子一起做攻略,不光是为了旅行。比如,我们在共读一本书、讨论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时,孩子脸上露出的惊喜,还有他想要达成谋个愿望而努力钻研的样子,本身已超出旅行的预期效果。这样的心路历程,难道不是更宝贵的收获吗?
三星堆博物馆很大,由新馆和文物修复馆两个大馆组成。我们的目的是看文物,所以重点参观了新馆。新馆共两层,迈入一层的第一展区,会看到“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一排字,接下来就是“三星堆”三个大字。我们按照研学手册及“寻找镇馆之宝”的目标逐一参观,在“世纪逐梦”篇中,我们看到了玉璋、玉刀、玉琮、石壁等文物,让我们慢慢地向古蜀人走近。来到二展区的“巍然王都”篇,我们看到了大量陶器,展示了几千年前古蜀先民的手工艺以及陶制艺的发展高度。我和孩子在陶器展示区讨论:这些陶罐大多是上粗下细的形状,应该是装什么的?书中看到的知识这时就派上用场了——据说这些是几千年前的“冰箱”,当时不一定放在屋子里,有可能埋藏于地下,地下的温度比地上低,所以这些陶罐极有可能是古蜀人存放粮食的。有了知识的储备,逛馆真的不是走马观花。当书中的知识很立体地展现在眼前时,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这一展区里的青铜面具、金铜人面像、青铜大立人像等,无不令人震撼。任何一件文物,我都觉得堪称“镇馆之宝”。
进入二层展厅,矗立在文物群中的青铜神树是那样的桀骜不驯。我们站在神树下久久不愿离开,它让我们联想到了《山海经》中的神树扶桑,铜绿的枝干肆意向上蔓延,以优雅的弧度分叉,每个树枝的尖端都矗立着一只小鸟,展翅欲飞,神气十足。望着眼前这棵高大的青铜神树,我们不禁感叹古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在二层AR互动体验区,科技带我们沉浸式体验“活”的文物。站在体验区内,鲜活的文物像朋友一样与我们对话,古蜀人的冠饰可以佩戴,瞬间让自己穿越到三千多年前的时代,浓浓的氛围感,让逛博物馆增添了无限乐趣。
逛馆必不可少的环节还有文创区。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创很精美,我们选择了最经典的青铜小人。孩子拥有了“宝物”,觉得此行非常圆满。
我从孩子五岁起开始带他外出旅行,每到一地,博物馆是我们的必打卡处。四川之行,我们还参观了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每个馆都有自己的特色,每逛一个馆,都有很多很多的收获。在与孩子逛馆的过程中,父母在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会更多一些。比如,参观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是要走两三万步的,成年人大多数时候还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就想要退缩了,孩子则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坚韧、强大。
亲子历史文化游,也是一场家庭与文明的双向奔赴。当家长放下“教育者”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好奇、探索和反思时,历史便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成为连接代际、启迪未来的纽带。我们不是在教孩子历史,而是和他们一起,在历史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