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海营口展翅飞》 刘丽

吴晓英、刘丽夫妇。

吴晓英给学员讲课。

本报记者 赵颖
“霞坠辽湾鸟浪飞,守滩摄客不思归。”在辽东湾北部、渤海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营口这座魅力之城静立于此。它地处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要道,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数十万只候鸟翩然而至,绘就鸟飞湿地、落日相伴的壮美画卷。“五一”假日,候鸟如期归来,引得观鸟者与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在众多摄影爱好者中,有一对“打鸟”超十载的老年摄影家夫妇——吴晓英和刘丽, 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凭借对摄影的热爱与执着,多年来在“打鸟”过程中奉献着爱心也收获着幸福。
十年“打鸟”,定格奇观
“打鸟”是指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尤其是捕捉其飞行或动态的瞬间。这类摄影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5月1日,记者在“营口鸟浪广场”见到了吴晓英和刘丽夫妇及其部分学员。
现年73岁的吴晓英身着一套迷彩服,身材瘦削,精神矍铄。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因有绘画功底,退休前在市渡口运输站从事过宣传工作。他勤奋好学,对摄影的探索从未止步,工作和生活之余总是拿着相机钻研摄影技术,如今已有50余年。在他的影响下,老伴刘丽也开始学习摄影。
刘丽,出生于1954年,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谈及第一次拍摄经历,她回忆,从企业退休后曾开过食杂店,在孩子成家后开始安享晚年。2012年冬季,她与老伴儿前往吉林省参加“查干湖景区冬捕节”活动,那时她只是给老伴儿背背包,并没有拍过照片。那次,冬捕活动正式开始前,现场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清场时,唯独没有让刘丽离场,原因是她的着装和装备被工作人员误认为是专业摄影者。“为了让自己更像是一名专业摄影者,我让老伴儿将另一台相机调成自动拍摄模式,也试着拍起来。”刘丽说。没想到第一次拍片就得到老伴儿的赞赏,她备受鼓舞,从此开始正式学习摄影。
“2013年我们‘打鸟’时,候鸟比现在多,来观鸟的几乎都是摄影爱好者。”刘丽介绍,那时还没有“观鸟台”,海水上涨时,会携带垃圾冲上岸边,很影响拍摄心情。之后,他们夫妇每次来“打鸟”都会带些塑料袋和编织袋,在等待最佳拍摄时机到来的间隙,捡拾垃圾,收拾周围卫生。他们夫妇所到之处环境总是焕然一新,许多摄友都愿跟着他们一起“打鸟”。在他们的带动下,摄影爱好者自发地成立了“环保志愿队”,不但维护周边的环境卫生,还会劝告摄友,在“打鸟”过程中不要使用无人机拍摄,以免惊扰候鸟。
5月1日傍晚,刘丽在“鸟浪广场”南侧捕捉到候鸟与夕阳、潮水共舞的壮美画面,并给作品取名为《一抹夕阳鸟归巢》。她说:“想拍好‘鸟浪’,光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懂得潮汐、气象等知识,只有把鸟、船、落日等元素共同收录到同一画面中才具备拍出一部好作品的基本条件。”
为了捕捉候鸟在飞行中生动的姿态,夫妇俩的生活节奏紧紧围绕着鸟儿的习性。经常天还未亮,他们便已起身,匆匆从家出发,奔赴拍摄地点。每次出行,夫妇俩都会带上干粮,因为一旦到达拍摄地,便会全身心投入等待,只为那稍纵即逝的精彩时刻。他们常常一守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水。
有一次,他们刚驾车抵达拍摄地点,车还未完全停稳,只见远方候鸟突然成群飞起,如同一片涌动的黑色浪潮。刘丽瞬间反应过来,急切地冲出汽车,甚至来不及关上车门,便迅速举起相机开始拍摄。吴晓英也迅速行动,一个站在前车门,一个站在后车门,两人同时进入拍摄状态。
吴晓英介绍,“打鸟”不仅要时刻关注鸟儿的动态,还要迅速根据光线、距离和鸟儿的飞行速度调整相机参数。同时,脑子也要不停运转,提前预判鸟将飞向何处,思考画面会在哪个地方出现最佳的效果,从而进行精准构图。
吴晓英拿起“长枪”,按动快门“咔嚓咔嚓”,他说:“为了能抓拍到候鸟或展翅、或觅食、或嬉戏的精彩瞬间,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值。”
无私授艺,传递热爱
吴晓英和刘丽夫妇在醉心于拍摄与学习的过程中,凭借精湛的摄影技艺与独特的艺术视角,逐渐在摄影圈崭露头角,摄影作品屡获奖项。刘丽拍摄的作品《满载而归》入选《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鸟飞湿地 花开营口”全国旅游摄影大展。他们经常受到一些单位的邀请,参与各类活动并助力拍摄照片。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他们结识了营口三为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对方邀请他们为学员讲授摄影知识公益课,面对这份信任与期待,夫妇俩欣然应允,从此踏上了公益教学的旅程。
在教学过程中,夫妇俩无论是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实地采风教学,始终以高度的热忱与敬业精神,认真讲解、耐心传授每一个摄影技巧。
学员宋国富说:“老师将晦涩难懂的摄影原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们如沐春风,轻松理解了光圈、快门、感光度之间的微妙关系;实地采风时,他们更是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每一位学员如何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如何把握光线的瞬息万变。”
每次采风结束后,两位老师还会对学员拍出的作品进行逐一讲评。从构图的合理性到色彩的协调性,从主题的表现力到细节的处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不放过。他们用专业的点评与温和的鼓励,让学员们在一次次的指导中不断提升摄影水平。
学员许建明感慨道:“吴老师常说摄影是减法的艺术,人生的厚度是加法。”这一观点不仅让他在摄影创作中懂得了简洁之美,同时也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吴晓英和刘丽夫妇1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养下,现已累计教授学员3000多人,其中不仅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也有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吴晓英欣慰地说:“看到学员们在摄影道路上找到了乐趣与方向,比我个人获奖还要高兴。”
光影相伴,乐享桑榆
“摄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桥梁。”刘丽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会继续带领大家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吴晓英感慨,家乡在岁月的洗礼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值得被铭记,值得用光影去定格。而摄影,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为了将摄影的魅力传递得更远更广,也为了与广大摄影爱好者分享他们多年的创作成果,夫妇俩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下半年,他们打算办个摄影展。展出的作品,是他们近50年摄影生涯的心血结晶,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他们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吴晓英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不仅能让摄影爱好者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汲取灵感,提升技艺,更能让大家感受到摄影艺术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更多人对摄影的热爱,让他们在摄影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