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户外体能大循环”之旅。

登顶啦!
阳光下,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户外场地上,一群“小探险家”正在刚刚升级一个月的户外活动区谱写活力乐章:5岁的朵朵像只灵巧的松鼠登上攀爬架,4岁的萌萌欢快地从彩虹滑梯俯冲而下,4岁的帅宝化身“小探险家”,灵活穿梭于趣味隧道……每天9时30分,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户外体能大循环”之旅。
攀爬架、彩虹滑梯、沙水乐园、平衡闯关、趣味隧道……升级后的户外活动区化身“自然探索实验室”,孩子身在其间,犹如进行一场童话冒险。刚带着孩子们完成一轮“丛林探险”游戏的带班老师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对记者说:“这些新设施就像有魔法一样,孩子们玩得根本停不下来。”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对比视频,“看,一个月前,孩子们需要老师协助攀爬;现在,都能自己设计路线了。”
在模拟山林探险场景的趣味隧道中,孩子们正用不同的方式通关:谨慎的桐桐发明了“考拉式”贴地前行,活泼的浩浩独创“狐獴式”四足疾驰,文艺的果果甚至开发出“芭蕾跨栏”……“只要达到锻炼目标,匍匐或跨越都是满分答案。”针对记者询问的标准动作,一名老师指着有序通过趣味隧道的孩子们表示,“我们更在意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关方式。”
“每个设施都是会说话的教育载体,每一处设计都融入了儿童发展需求。”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园长吴乃平解密设施背后的教育逻辑:本学期开启的“户外体能大循环”模式,将攀爬架、平衡木等设施巧妙串联:攀岩墙培养空间感知,不同宽度的平衡木训练动态调节,就连沙池里的贝壳都按触觉敏感度分级摆放。吴乃平表示,通过这样的设计,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相信眼前这座“自然探索实验室”是为自己准备的,旨在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同时将体能训练与趣味挑战深度融合,实现体能素质的全面提升。
本报记者 佟婷婷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