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春醒墩台山 2025年05月19日

春日墩台山。 丁晓鹏 摄

王潇慧

春天来了,墩台山终于从冬的窠臼里醒了过来。

沿着山路,她先喊醒松树,一冬的挺拔显然耗费了不少体力。它先让春风抚慰,摇曳中唤醒疲惫,再让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转眼间,松树仿佛着了魔法,绿意里闪烁着亮光。

她使劲地喊,声音穿过山脊向四周蔓延。槐树的尖刺激灵灵醒来,在沉睡的日子里,它们从来没有偷懒,暗暗地蓄积力气,哪怕北风肆虐,哪怕寒冷彻骨。这一刻,它们热血沸腾,坚韧中更加锋利;它们奋力向天空搏击、伸展,血液因过于偾张变成了暗紫色;它们是守护者,守候春天里嫩黄初生的槐叶。槐叶羞答答的,让整座墩台山染绿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明黄般的柔美。密集的树林里,阳光依然洒脱地小跑着,地面映照出摇摇晃晃的身影。矮脚的灌木与渐绿的小草朝朝暮暮桎梏在这片樊笼里,自然蕴育的宿命秩序,使它们愿意顺服、屈就于四季轮回,取悦墩台山的意志,为修饰满山的景色雕塑最完美的自己。

春天来了,墩台山鲜活起来。

墩台山公园迎来汽笛欢鸣,人声攘攘。“墩台山公园”五个红色大字被打卡人群包围,那块巨石最懂幸福的温暖和快意。我喜欢拾级而上驻足于一处紫藤前,逗留许久也不忍离去。那些藤互相缠绕着,宛若一个离不开情郎的姑娘。春的稚嫩还是那么明显,藤条皱纹干巴而深刻。我见过紫藤花芳菲的倩影,经纬交织间皂荚垂青的容颜。墩台山因紫藤的存在多了一份浪漫与梦幻,吸引像我一样有紫藤情结的人频频眷恋。

春风里,鲜活起来的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壁上的那面红旗,仿佛随着春风舒展。我站在入党誓词前,一种庄严神圣之情悄然萌生。墩台山真是一座非比寻常的山。

墩台山最遐迩的景点——明代烽火台,跟随春的脚步也在慢慢苏醒。六百多年的沧桑,从明清时期的日间焚烟、夜间举火,到如今成为人们瞻仰的名胜古迹,它的功勋怎么赞誉都不为过。倭寇“来若奔狼,去若惊鸟”,早已领教了烽火的雄雄威力。曾经的战火硝烟、拼杀嘶喊被时光之河湮灭,而今袒示给我们一部历史文化的灵魂史,一座震撼心灵的精神烽火高台。如今,烽火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闲品山间之空灵,树木之蓊郁,槐香幽幽;静听流水叮咚,船笛纷沓,鸟鸣清脆,笑语欢畅;既能春静如仕女,也能嬉迎夏花绚烂;既能品味秋意绵绵,也能赏悦白雪晶莹。烽火台的底色与风骨,常引诗人墨客留恋。

往西不远就是墩台山观景塔,高41.53米。它像火炬,高擎入苍穹。站在观景塔上,俯瞰南面由小渔村蝶变而来的新兴城区——鲅鱼圈,它是那么充满活力,高楼大厦纵姿奔放,贯穿其间的道路井然有序;西面的营口新港踏浪高涌,拓展为北方耀眼的港口,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的中流砥柱;北面的华能电厂,东面的鞍钢新厂,组成观景塔最惬意的风景,使攀登者饱尝登高之乐,真切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旷达境界和诗意豪情。

我绕着塔走。可能来得太早,不是观景塔对外开放的日子,只能头抵着厚实的玻璃,像鸟儿般围啄、窥视里面。

21米高的台子山灯塔毗邻观景塔西侧,隶属中国海事局,肩负引领航海船只进出港的神圣使命。它不仅是地标建筑,更是船舶行驶茫茫大海唯一指引的灯塔。它照亮港口的每一个夜晚,灯亮了,港口才能安全,鲅鱼圈才能安然入睡。游玩的人们,常常被冰冷的大铁门拒之门外,殊不知里面有一位2021年被评为“辽宁好人”,后又被评为“第十届辽宁省道德模范”的守塔人,我多次去都无缘得见。院落里的几株桃树,灼灼其华,探出腰身迎客。

高度仅有133米的墩台山,满山看不到多少石头,全被茂密的绿植覆盖。它像一条独龙静卧渤海湾畔,又像一只猛虎扼守海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军事要塞、海疆安全的预警通讯要地,以及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墩台山除了有一些松树与酸枣树外,最多的就是槐树了。每年五月槐花盛开,白的雅淑,紫的销魂,槐香浓郁。我总会择一好日,采些槐花回家,做成故乡娘的味道。

春醒墩台山,好期待它夏天的模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