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宝骞在盘山抗日义勇军司令部旧址、盘山抗日义勇军消灭汉奸凌印青处、抗日义勇军枪毙日本兵处等地为记者作介绍。
本报记者 刘 宇 魏秀葵 隋春波 孙文茹/文 通讯员 鲍 杰/摄
引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紧急发出抗日救国的号召,东北大地迅疾燃起熊熊抗日烈焰。在辽河北岸茫茫的芦苇荡里、高高的青纱帐中,盘山抗日义勇军率先高举大刀长枪,英勇保卫家乡,捍卫民族尊严。其中盘山抗日义勇军首领之一“老北风”张海天率部在营口周边痛击汉奸和日本侵略者的事迹,让一代又一代营口人对他十分钦佩、格外亲近。
跨过辽河特大桥,进入盘锦市,采访车沿向海大道、305国道、211省道行驶近80公里,约1个半小时后来到盘山县沙岭镇。沿途沃土平旷,稻田交织,一碧万顷。
一战成名
在沙岭镇沙岭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今年72岁的馆长、盘锦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王宝骞。据悉,王宝骞家住附近的棠树村,原为沙岭镇干部,退休后自愿担负起宣传盘山抗日义勇军事迹的重任。他介绍说,盘山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原与沙岭战役纪念馆、沙岭古镇历史文化陈列馆三馆合一,如今,陵园内只保留了沙岭战役纪念馆。盘山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新址待建。
九一八事变后,以盘山县沙岭镇为中心区,张海天(绰号“老北风”)、项青山、盖中华、蔡宝山、傅天龙等率先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于事变后的第五天主动出击,打响了东北民众武装抗日第一枪。这一史实被《营口市志》(第一卷)记载:
9月23日 张海天、项国学(青山)部400多名抗日武装,袭击日军占领的田庄台、营口发电所和立科水源地。
10月,日本关东军招降了大汉奸凌印青,组成“东北民众自卫军”,图谋进攻辽宁省政府临时驻地锦州。其号称17个旅、8000多人,对锦州造成重大威胁。张学良急调两个旅加强防卫,并派辽宁省警务处处长黄显声率公安总队前往盘山阻击。
西进途中,凌印青企图招降盘山抗日义勇军。11月3日,公安总队总队长熊飞率部先行到达盘山。经与张海天商议,后者假装接受收编,趁机生擒凌印青等4名汉奸头目和仓岗繁太郎等3名日军军官、12个日本兵及200多名伪军。随后,将日本兵就地枪毙,伪军或收编或释放,“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凌印青、参谋长王槐三、军法处长刘信春、第十五旅旅长冯仙洲及日军顾问仓岗繁太郎、特务员道源元助、松本德松等7人被押至沙岭镇义勇军驻地,经审问后,于11月中旬在镇西卡子门外岳家窑地南荒地上执行枪决,干脆利索地粉碎了日寇图谋,史称“三道沟大捷”。张学良大喜,奖5万银元军费,赠战刀一把、镶个人肖像金壳怀表一只。
此役经《盛京时报》(日伪报纸)报道,震动东北及至关内,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武装抗战的首场胜利。
通过大量走访附近村民,王宝骞系统掌握了沙岭镇九台子村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战争遗迹分布情况。2010年至2015年,在盘锦市社科联的研究、论证、指导下,王宝骞主持竖立起4处单体石碑标识。他领着记者来到这几处战争遗址前,并作了详细介绍。
义旗高举
在九台子村北端,与榆树坨子村和八台子屯交界处的黄沙线公路边,立有一块上书“盘山抗日义勇军司令本部旧址”的石碑。王宝骞指着公路对面的三幢民宅处介绍,这里原是当年义勇军司令本部、张海天堂兄张海澜的旧居——七间带门楼的旧式宅院,门楼上书“日升堂”。
张海天1888年生于辽宁盘山县沙岭镇九台子村(当时隶属海城),祖籍山东,清末祖辈逃荒来此。家里兄弟5人,张海天排行老大。由于生活贫苦,没能上学念书,他11岁就去给本村一地主家放猪,长大后给地主家赶大车、当“炮手”(看家护院),后投到报号“老头票”的匪伙。“老头票”不仅打家劫舍,还经常与日本侵略者作对。他们抢劫日本人时,专要日本银行在东北发行、印有日本大臣武内宿祢头像的“金票”(俗称“老头票”)。因此,他们报号“老头票”,行劫富济贫之事。
张海天身材高大魁梧,遇事胆大心细,为人大度且精于骑射,很得众望。他曾多次参与对日本奸商的抢劫和绑票,还同众人一起捣毁了设在吉林郑家屯、洮南附近的日本特务机关及军火库、鸦片贩卖所,十分能干又很讲江湖义气,不久被推为“炮头”,成为绿林首领之一。
1928年秋,张海天离开“老头票”回到原籍。次年,参加了“西胜”匪伙,仍当“炮头”。
闻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消息后,张海天怒发冲冠,召集部下说:“咱们原来‘拉绺子’(指聚众)是想升官发财,这回鬼子打进来了,国没了、家也没了,还升什么官、发什么财?不打日本,算什么好汉!”遂与其他首领一起,在“日升堂”打出“讨日扶民救国军”的大旗,张海天报号“老北风”,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征程。
来到九台子村北侧辽河大堤外一大片荒地旁,走近“盘山抗日义勇军消灭汉奸凌印青处”的石碑,王宝骞告诉记者,这就是“三道沟大捷”的发生地。以前这里建有大片民宅,因1985年发生洪水,村民全部迁移,村子不复存在。数年前,荒地上盖有一片蔬菜大棚,根据大棚上压着的一块块大号青砖及村民回忆,王宝骞判断,此处曾筑有高宅大院,应为当年日军扶植的由海城腾鳌堡移至沙岭九台子村三道沟屯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司令部驻地所在。
九台子村东侧外的魏家口排水站,是当年枪毙日本兵的地方,西侧不远处坝埂前,立着“抗日义勇军枪毙日本兵处”的卧碑。据王宝骞所述,1995年,盘锦市党政相关领导及党史、文史专家们共同编著了《刻骨铭心录——献给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以下简称《刻骨铭心录》)一书,是当地介绍盘山抗日义勇军情况最全面系统的资料。书中记载:“义勇军用大车把12个鬼子拉向魏家口辽河沿。途中,一个鬼子吓得掉到车下,坐在地上,说什么也不再上车,押车的义勇军战士只好将他就地处决。大车赶到河沿,(义勇军战士)命令鬼子面向大河,跪在一个大土坝上。一阵枪声响过……”
为组建民众抗日武装,黄显声征得张学良同意后,以辽宁省警务处的名义,制定了民众抗日武装《编委方案》,任命项青山、张海天、盖中华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一、二、三路司令,分别驻守盘山县、台安县、辽中县(今辽中区)。这是东北抗日义勇军有建制的开端。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史》(第一卷)记载:“……由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任项青山、张海天、盖中华为司令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一、二、三路军,成为辽宁义勇军发展之始。”
血战沟营
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齐齐哈尔,吉林、黑龙江两省大部沦陷后,立即调集第二师团、独立守备队第四大队、第三十九旅团等兵力,向锦州发动进攻。东北军接到张学良指令,主力撤入关内,只留下少数骑兵和铁甲车部队守卫锦州,御敌重任主要由义勇军承担。11月20日至27日,义勇军凭有利地形和铁甲车掩护拼死抵抗,打退了敌军进犯。
据《盘山抗日义勇军史料》《东北义勇军史》等资料记载,12月20日,日军第二师团、第二十师团、混成第三十八旅团、第三十九旅团及伪军等4万余兵力,在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指挥下,沿北宁(今京沈)、大郑、沟营(今盘锦市向海大道)铁路,分三路向锦州推进。
22日,日军第二师团从营口出发,北渡辽河,直扑盘山县田庄台镇。盘山抗日义勇军项青山部在魏家沟车站、田庄台车站与日军血战两昼夜、伤亡500余人后,退守大洼车站,田庄台被日军占领。
25日,日军进攻大洼镇,并出动飞机轰炸车站、铁路和东北军铁甲车队。张海天调集项青山、盖中华、蔡宝山各部3000余人合力阻击,26日获小胜。27日,日军出动千余骑兵,在飞机、铁甲车配合下再次发起攻击。义勇军与敌激战6小时后,被迫退出大洼。
28日,日军进攻盘山县城。为牵制日军,张海天分兵偷袭营口,遭强烈抵抗。29日拂晓,回撤途中,义勇军又与日军天野旅团遭遇,激战多时,撤出战斗。
29日天亮后,日军多门师团在飞机掩护下,向盘山发起猛烈进攻。下午1时,义勇军死伤800多人后撤出,盘山陷落。
占领盘山后,日军继续追击北撤义勇军至锦州沟帮子,并派飞机先行轰炸沟帮子车站。
31日,日军大兵压境。义勇军孤军作战,兵力单薄,武器陈旧,子弹严重不足。经一天血战,伤亡1500多人后,突围至锦县石山站。当晚,沟帮子失陷。
大洼和沟帮子即将失守之际,盘山抗日义勇军代表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分别于12月26日、31日发表《抗日宣言》和《致全国同胞通电》,谴责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表达了“为自卫而死,为国家而死,为争民族生存而死,死有余荣”的决心。声声悲愤,字字铿锵,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关外重镇辽宁锦州。
遭遇重大损失,英雄们的抗日怒火更旺。张海天等人决定,打回老家,招兵买马,重举义旗。
重整旗鼓
据《刻骨铭心录》中记载,在盘山抗日义勇军队伍中,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一直起着重要作用。1932年初,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受中国共产党影响很深的东北大学进步青年学生纪亭榭、高鹏等加入盘山抗日义勇军队伍,纪亭榭任宣传处长。他们积极宣传党的主张,修改军规,严明纪律,逐渐消除队伍中的旧军阀作风和一些不良习气,为义勇军增添了全新气象。
从绿林首领蜕变成抗日将领,张海天的人生道路发生根本性转折。他说:“过去干咱这个行当,整天把脑袋挂在腰带上,活一天混一天,不知哪天被官府抓去丢了脑袋。现在国难当头,咱领着弟兄们打日本,是将功折罪,死而复生,这就等于重新安上了一个脑袋。”
从此,张海天洗心革面,严格杜绝部队过去的土匪作风。他定下“十六字令”:不准行抢,扶助贫民,捐粮捐款,替天行道。规定了“四不准”:一不准抢劫财物;二不准强奸妇女;三不准骚扰百姓、祸害庄稼;四不准投降日寇。张海天令行禁止,对恶习不改的部下决不姑息。一次,两个跟随他多年的弟兄重操“绑票”旧业,张海天得知后,公开枪决了二人。还有一次,他的干儿子调戏妇女后,自恃在“干爹”面前得宠,心存侥幸。没料到,张海天接到举报后二话不说,当即把他拉出去毙了。
严明的军纪,赢得百姓衷心拥护。“老北风”所到之处受到热情接待,经常有村民送来慰问品,并自愿为部队喂马、洗衣、站岗放哨、刺探情报。许多农民、学生甚至乡绅,都仰慕“老北风”忠义为国的情怀,纷纷加入队伍。
民众支持下,“老北风”的队伍不断壮大,到1932年春,已扩充到万余人,编为10个旅、20个独立团。张海天被东北救国会任命为辽南地区义勇军前敌总指挥,后担任义勇军第二军团第三梯队司令,在海城县(今海城市)高力房镇设立了司令部。
张海天深谋远虑。为改善部队装备,他招纳从东三省兵工厂逃出的技师和工人,在高力房办起兵工厂,用旧弹壳制枪弹、玻璃瓶子造手榴弹,还生产出一种叫“铁公鸡”的手枪。日俄战争时期,俄国的一艘军舰搁浅在海城三岔河上,张海天派人拆下军舰上的废炮,改造成威力巨大的土炮,装上3斤铧铁,能炸毁3里外的房子。为筹措军饷,还在根据地发行了“军用流通券”。
1932年,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将所有辽宁抗日义勇军统一改编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并按照地域划分为五大军区(后改为军团)。其中东北义勇军为第二军团,张海天任第二军团第三路军司令。他所率领的盘山抗日义勇军,是军团中的绝对主力。
剑指营口
1932年是盘山抗日义勇军与日寇斗争最激烈的一年,也是战绩最辉煌的一年。他们四打牛庄、六攻台安、四打营口、六打海城、八攻盘山,进攻奉天(沈阳)、袭击汤岗子日军疗养院、偷袭营口跑马场挟持英国人质……一年作战达260多次。其中著名的“四打营口”及“人质事件”,被详细载入《营口市志》(第一卷):
8月1日 根据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关于在“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打击日军的命令,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二军区各路司令率部,于夜间联合攻打营口日军。张海天部先头部队250人,后续部队500—600人。袭击分六路,切断电话线,打死日军多人。驻大石桥的日本守备队出动救援。次日晨7时,救国军主动撤退。
8月2日 午后4时许,张海天部再度袭击营口,包围新市街和旧市街。另有一队绕过市街南面,直逼旧市街与日军及伪军王殿忠部发生激战。下午7时,又有救国军1500人向埠内挺进,直逼日本领事馆附近,遭到日军拼命抵抗。次日零时,救国军撤退。
8月7日 张海天部在大石桥附近,破坏日军的军事设施。9日,袭击大石桥。
8月15日 救国军兵分六路,向营口周围集结。午夜11时30分,集中兵力进攻营口城郊牛家屯、旭街(今人民公园附近)等处。
8月23日 救国军分三路进攻营口,一路攻进新市街东南部,一路攻进小欢心甸,一路进攻旭街南部。
8月30日 救国军500余人和许多群众,在营口县土台子到分水金钱岭一带,扒掉满铁路轨后,潜伏于两侧。午夜12时,第73次列车驶到靠山屯时脱轨,遭救国军伏击。在死伤的日本人中,有1名列车长。
9月7日 救国军一部,在满铁大石桥段颠覆日本军用列车一列,并袭击大石桥日军驻地。
是日 张海天部派人潜入营口,在赛马场扣押亚细亚火油公司职员英人考库兰和保蕾(女)。张海天以大批军火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在约一个月时间里,日伪当局三次派人谈判……英国政府出面干涉。在8艘军舰停泊于港口内外的形势下,日伪当局被迫如数送交1000支步枪、500支手枪、20挺轻机枪、20挺重机枪、15万发子弹的军火,人质获释。
9月8日 救国军1500人,分三路袭击大石桥。次日,占领蟠龙山制高点。
据当时的《盛京时报》描述:“自事变后,股匪四起,声势汹涌,攻城破镇,闻者丧胆,城镇乡区,莫不皆然。”著名义勇军史研究者孔令波研究考证后认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鼎盛时(1932年夏秋)的总人数为55万人左右,其中辽宁省(含热河和内蒙古东部地区)27万,吉林省15万,黑龙江省13万。据学者研究,义勇军中农民约占50%,原东北军官兵约占25%,绿林豪杰约占20%,其他工人、学生占5%。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番号不一,且变换不定。
誓死抗争
本庄繁对张海天恨之入骨。营沟线各城乡市镇到处张贴着通缉令:活捉“老北风”,赏大洋两万;打死“老北风”,赏大洋1万。本庄繁亲笔手令,派土井、多门两个师团和一个飞行大队并调集奉天伪警备队日夜兼程、齐头并进,分四路进犯台安、海城,以重兵拉网式围剿,务要克日灭掉“老北风”。
1932年末至1933年初,日军集结10万兵力发动“辽河大讨伐”。根据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指示,盘山抗日义勇军精干部队2000多人向热河转移。在辽西建昌朱碌科镇,他们接受了北平东北救国会军事部长王化一和辽吉黑后援会朱庆澜将军的检阅,以及上海、北平慰问团聂耳等艺术家的慰问。“朱碌科镇是聂耳出关进入辽宁抗日战场的最前线,第二军团主力盘山抗日义勇军满身征尘的形象,正是他们看到的义勇军形象。盘山抗日义勇军成为《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特质原型。”这是辽宁省抗日义勇军研究会会长、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的评语。
随即,义勇军直接奔赴前线,参加了热河保卫战。据《刻骨铭心录》记载,时任冀北保安司令的军阀孙殿英见盘山抗日义勇军皆是能征善战之士,又配以长短枪马刀,比自己的卫队装备都好,起了觊觎之心。他通知张海天“去开会”,暗地派部队缴了义勇军枪械,强制性予以收编。张海天得知后已回天无力,当时就急得吐了血。后以养病之名,推托了孙殿英授予的官职,只在北平(北京)闲居。
1933年3月4日热河失陷后,义勇军参加了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役。失败后,义勇军解体。张海天因多次受伤,积劳成疾,去北平治病。1935年5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张海天率400余人加入。不久队伍被打散,他再次回到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到处搜捕抗日人员。张海天虎落平阳,伤病缠身,贫困交加,于1939年5月2日去世,终年51岁。
据《刻骨铭心录》记载,张海天的4个弟弟皆为抗日捐躯:二弟张海官,作战负伤,致病死去;三弟张海岱和四弟张海秋,因义勇军西撤入关,回乡携眷躲到黑龙江克山县,后被九台子村地主刘文忠告密,哥俩同时遭日军杀害;五弟张海池,也在对日伪作战时牺牲。
绰号“小北风”的大儿子张秉林,解放战争期间从关内返回原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至黑龙江甘南县。
张海天在北平期间又得二子秉华、小女秀英。张秉华1949年参军,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父子两代抗击外敌,在当地传为佳话。
2020年9月,张海天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采访最后,王宝骞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经张秀英辨认,网上流传的那张“老北风”的黑白照片,确是张海天本人。张秀英还亲口描绘了爸爸的模样:“白净,大个儿,平时眼睛总是眯着,一听到枪响,眼神铮亮!”
注:其他盘山抗日义勇军首领后期情况
纪亭榭,黑龙江东宁人。张海天去北平治病后,纪亭榭成为盘山抗日义勇军的指挥者之一。1937年,他与其他中共党员组建平西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聂荣臻。曾任晋察冀军区团长、晋察冀野战军旅长、华北军区副师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师长,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参谋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项青山,原名项国学,又名项忠义,今盘锦市大洼区东风镇马家房村人。1933年5月接受东北军骑兵第五师收编,任骑兵三团团长。1934年2月末,队伍向关内开拔,在河北廊坊火车站停靠时,他趴着车门观察下车的士兵,火车突然起动,不幸被滑动的闷罐车门砸死,时年37岁。
盖中华,原名盖凌香,盘山县沙岭镇三台子村人。1933年10月向北镇转移中,遭围剿受伤,遁入闾山青岩寺出家。1935年回沙岭联系旧部,路遇叛徒刘长征。盖中华到姐姐家不久,刘长征就领着日伪军警赶来,盖中华毫无防备,连中三枪,当场牺牲,时年34岁。1992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04年,其遗骨迁入盘锦烈士陵园。
蔡宝山,原名蔡金义,又名蔡济民,今大洼区东风镇驾掌寺村人。1933年率队向北镇转移中杀出重围,隐身阜新煤矿。因抱打不平暴露身份,遭当地日伪警察逮捕,1935年被押回盘山杀害,时年38岁。
历史顾问:阎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