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诗词进校园 经典润童心 西市区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 2025年07月22日

韶山小学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

本报记者 邰澜澜

西市区教育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深植教育沃土,不仅让校园飘满书香,更在潜移默化中为青少年打下坚实的人生底色。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德育教育的丰硕成果,印证了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实践中的蓬勃生命力。

品读经典:

情溢课堂 韵育芳华

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体系。

晨光熹微,创新小学校门前响起朗朗书声。“晨读驿站”的“诵读小使者”领诵《论语》《古文观止》《唐宋诗词精选》等经典著作,师生共同踏着千年平仄的旋律,步入浸润诗香墨韵的校园。

每日8:10,校园广播“晨起学习古诗文,大声诵读长精神”的声音响起,全校师生齐诵契合时节、节气、传统节日及纪念日的经典篇章。学校推出“三周一更”动态诵读库,包含《诗词名家合集》《传统节日诗词集》等专题内容。课后服务时段设立国学课,高年级部分班级开设“国学精修课”,部分班级开展特色诵读,创新“背演结合”“诗画联动”等演绎形式,学生通过情景演绎、主题绘画,将经典转化为文化表达。

创新小学将“经典诵读”工程纳入质量提升体系,构建起“晨诵浸润—日诵固本—课后深耕—书香浸润”四维育人模式,学生人文素养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前总怕说错话,晨读让我敢开口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诵读不仅让他们的声音更加坚定,更让他们的性格悄然改变——从内向到开朗、自信,从沉默寡言到乐于分享。

传承经典:

家校共燃 书香校园

将文化传承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开创系统化、常态化的诗词教育体系,经典诵读在校园蔚然成风。

启文小学校园公众号《启小朗读者》已出版95期,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栏目以《雷锋日记》诵读为起点,构建“红色经典”诵读体系。带动学生整个家庭掀起读经典诗句、颂红色诗词的热潮,涌现出一批书香文明家庭。

学校通过“云端诵读会”项目,将影响力辐射至社会。《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专题将经典诵读与非遗传承结合,开发“晨读—课间—家庭”三级诵读场景。学生自主创办“朗读小报”,设置“最美声音”“诵读金句”。

开创“诵读”德育新模式:与思政课融合,用《少年中国说》诵读点燃爱国情怀;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通过《做一个最好的你》朗读疏导焦虑情绪;与劳动教育联动,诵读《悯农》时体验耕作艰辛。

弘扬经典:

以诗育人 立德铸魂

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入现代绘画、编入情景短剧,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融合。

韶山小学依托校园场所,打造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古诗词图画及赏析板块,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文言雅行,提高学生欣赏诗文的能力。墙面七个板块浓缩了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诗词文化,美不胜收的诗词引领学生成长。

学校增设古诗词吟诵时段,学生们在日积月累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校通过背诵擂台赛、知识竞赛、小童诗社、精美的诗配画、朗诵专场、创作大赛、吟咏诗会、诗文考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经典的兴趣。

英华小学构建起课内外联动、知行合一的文化育人体系。每年6月份举办“书香中国·诗润童心”现场古诗词大赛。通过建立班级诗词角、开展亲子共读、组织节气诗会等形式,使诗词教育突破课堂边界,形成“时时有诗意、处处见经典”的校园生态。

学校注重诗词教育的实践转化,引导学生从“知诗”到“悟诗”再到“用诗”。低年级通过童谣唱诗、绘画解诗培养兴趣,中年级采用飞花令、诗词接龙深化理解,高年级开展主题创作、研学实践提升素养。学生在诵读中体悟感受“仁爱孝悌”“诚信之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感与担当。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们待人接物更加谦和礼让,学习态度越发端正勤勉,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日益增强。

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读懂民族气魄,在“报得三春晖”中铭记父母师长的感恩之情,在“粒粒皆辛苦”中领悟珍惜的涵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西市区各小学通过经典诵读的生动载体,为学生日常精神面貌与行为规范注入活力。

图一:英华小学学生参加古诗词大赛。

图二:创新小学学生挥毫写对联。

图三:启文小学开展“每周一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