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下)

2020年05月25日

韩隆韶兰花

咸文书法(局部)

恩合手书陆游诗

王庭筠真迹《墨竹枯槎图》

阎 海

二、共同特点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能够保持三代以上兴盛的家族就已是难能可贵。前文我们所介绍的几个家族都能保持三代以上甚至更长,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讨。归纳起来,他们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这些家族先辈大多以军功起家

本身就是武将家庭的耿仲明、沈志祥、滕应元、卞世祥等自不必论,就连大文学家王庭筠、大学士白潢的先人也是靠军功奠定的基业。王庭筠的祖父王政在金朝建立之初,随军进入中原,在与宋朝的战争中不避风险,只身入滑州,稳定局势,先后担任金胜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左监门将军等武职。白潢的父亲白允明虽然是读书人出身“以选贡得官”,但他深知所处时代“兵戈不息,正志士效命之秋也,乃习武事。”与卞世祥偃武修文正相反,白允明是投笔从戎,这也是战乱年代建功立业最好的途径。韩氏家族的先人恩合(韩将军)更是戎马一生,早年“历剿朝阳东边大股贼匪”,晚年“贼破巴彦州,钦派总统马步往剿。在军六年,(松花)江南北一律肃清”。

代表人物的自身素质较高

这些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大多文武兼备,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带动了整个家族的发展。如大文学家王庭筠,虽然一生仕途不显,官不过七品,但他品格高洁,淡泊名利,其子王万庆、侄王伯阳、外甥高宪等晚辈均受其影响,以文学名世,成为既有高峰又有高原的文学世家。武将世家出身的卞世祥,身处宦官弄权朝廷腐败的明朝后期,他急流勇退,辞官归隐。至其孙辈卞三元官至云贵总督,与吴三桂同镇云南,明知吴三桂反心已现,既无力阻止,又不能胁从,乃效法祖上卞世祥辞官归隐,使卞家没有卷入“三藩之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韩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恩合,身为蒙古旗人,官至盛京将军,是清朝最高级别的八旗武官,却有着极高的汉文化修养,其诗作虽已失传,但其书法作品至今仍流传于世。他深知官场的腐败黑暗,临终前嘱咐其子孙“不要做官,要读书,办实业”,韩氏后人谨记祖训,发展果业、开办学校、设立工厂,泽被桑梓,造福一方,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姻戚关系是家族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古代家族中,尤其是名门望族,和什么样的家族联姻,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统治阶级自古就有“政治婚姻”,社会家族也是这样。最常见的标准是“门当户对”,从卞世祥、卞文明等墓志中可以看出,与卞氏家族联姻的几乎都是三品或四品的武官家族,与卞家地位职务相仿。但也有与比自身地位高的豪门联姻的,如王庭筠家族就与当时辽阳豪族张氏家族联姻,王遵古娶的是太师张浩的女儿,因此王庭筠是张浩的外孙,而王庭筠娶的又是张浩的孙女,属于近亲结婚。张浩是金代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封南阳郡王。能够与这样的政治高端家族联姻,也可见王氏家族实力不凡,当然,王氏家族有的只是文化实力而已。耿氏家族的第三代耿精忠参与“三藩之乱”,身败名裂,但其家族未遭灭门之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耿氏与皇族的联姻。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娶的是贝子苏布图之女,耿聚忠娶的是安郡王岳乐之女,他们都属于额驸的身份。韩氏家族恩合的亲家(也就是咸文的岳父)是曾任山东巡抚的文式岩,因此,咸文的身份就尤显尊贵,正如他去世后的一幅挽联所写:“以将军少子,为中丞爱婿,当年文采风流,万户侯何足道哉;擅钟王墨妙,兼严乐笔耕,昔日林泉笑傲,南面王不与易矣。”而写这幅对联的清末翰林、辽宁近代著名教育家刘世荣则又是咸文的亲家,名门之间的联姻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后代的发展方向多由武转文

纵观营口历史上得以兴旺的家族,虽然祖上以军功起家,但其后代则大多由武转文,有的甚至成为著名的文人墨客。熊岳王氏家族在王政之后,第二代就出现了有“辽东父子”之称的王遵古,第三代更涌现出“文人冠冕”王庭筠,第四代则有王万庆、王伯阳等著名文人。怀远将军卞世祥之后,第二代是后金首批举人卞为凤,第三代是云贵总督、诗人卞三元以及书法家卞三畏,第四代是刑部侍郎、书画鉴赏家卞永誉。盛京将军恩合之后,第二代是熊岳名流咸文,第三代是留学“海归”韩隆韶、韩隆毅,第四代韩启藩兄弟三人都是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解放后韩启藩因“出身问题”从沈阳下放回盖州九垄地任教,是当地的一代名师。恩合、咸文、韩隆韶三代皆精于书画,其作品至今流传于辽南,为收藏家所珍藏。就连世袭勋爵的怀顺王耿仲明后代耿昭忠也是“擅文章,工艺事,善鉴别。旁及书法、绘事、琴、弈、箫、筑、医、筮、蒲博之类,往往精诣。”

家族的发展也好比一个政权,能马背上取天下,却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只有从武将世家转型为文化世家,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保持家族的稳定和兴旺。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