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
吴新财
我比较喜欢智利作家巴勃罗·聂鲁达创作的《归来的温馨》散文。1971年巴勃罗·聂鲁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而登上了世界文学高峰的领奖台。在他丰厚的文学作品中,散文《归来的温馨》释放着艺术光芒。
巴勃罗·聂鲁达在散文《归来的温馨》第一段写:
我的住所幽深,院内树木繁茂。久别之后,房子的许多去处吸引我躲进去尽情享受归来的温馨。花园里长起神奇的灌木丛,散发出我从未领受过的芬芳。我种在花园深处的杨树,原来是那么细弱,那么不起眼,现在竟长成了大树。它直插云天,表皮上有了智慧的皱纹,梢头不停地颤动着新叶。
在这段文章中作者对院里的树木进行了描写,通过树木成长,外观变化,证明了岁月流逝,表达了作者对住所的亲近感。
巴勃罗·聂鲁达在散文《归来的温馨》第二段写:
最后认出我的是栗树。当我走近时,它们光裸干枯的、高耸纷繁的枝条,显出莫测高深和满怀敌意的神态,而在它们躯干周围正萌动着无孔不入的智利的春天。……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
这段文章把树比喻为人,采用喻人写作手法阐释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作者从外地归来,树木认出了作者,并且以期待的表情向作者致意。这句“现在,它们骄傲地向我致意,已经习惯了我的归来”证明作者经常外出,每次外出时间较长。因为外出次数多,时间久了,情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连树木都已经习惯了。
巴勃罗·聂鲁达在散文《归来的温馨》第五段写:
封存的书籍有一股亡魂的气味,直冲鼻子和心灵深处,因为这是遗忘——业已湮灭的记忆——所产生的气味。
这段写作者离开家时把书封存起来了。因为时间过去久了,屋中空气流通不畅,书籍散发气味。证明屋中的书很多,不是一本,或几本,如果只是少量几本,是散发不出气味的,就算散发气味了,也不会影响屋里的空气质量。作品中写书籍散发的气味影响了屋中的空气质量。而这里写的“气味”有着双重性,一种是真实的“气味”,而另一种是指生活的“气息”,生活气息要大于气味。
巴勃罗·聂鲁达在散文《归来的温馨》第六段写:
在那古老的窗子旁边,面对着安第斯山顶上白色和蓝色的天空,在我的背后,我感到了正在与这些书籍进行搏斗的春天的芬芳。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出一阵阵遗忘的气息。春天身披新装,带着忍冬的香气,正在进入各个房间。
这段文章用自然环境抒发作者心绪变化。文章中写安第斯山在眼前,把山顶风光与室内书籍对比,从表层看是写自然状态与景观。而实际是流露作者离家时间久了,没有读书,内心产生空虚感,有着对读书的渴望。但文章中没直接表达作者的想法,而是以“书籍不愿摆脱长期被人抛弃的状态,依然散发出一阵阵遗忘的气息”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用平常语,通俗方式解释,就是正话反说。这是写作技巧的高明。
这段文章中说的春天应该是思潮,而不完全是季节的春天,有一语双关之意。
巴勃罗·聂鲁达在散文《归来的温馨》第十一段写:
可是,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使花朵轻微起伏、颤动,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青年时代的记忆涌来,令人陶醉: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那轻轻抚摸过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一起涌上心头。
这段文章集中性概括了此前的人生历程,把从前的岁月风光浓缩成一道风景,以情感之美进行释放。这句“四面八方吹来的风使花朵轻微起伏、颤动,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是风景与心情的概括,而这句“已经忘却的美好名字和美好时光,那轻轻抚摸过纤手,高傲的琥珀色双眸以及随着时光流逝已不再梳理的发辫”是岁月与生活的概括,而且两者的焦点是“一起涌上心头”,这是情思的归宿。
巴勃罗·聂鲁达在散文《归来的温馨》第十二段写:
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这句话是点题,也是总结性的描写。因为“冬”与“春”是一年的开始与终结,省略了中间的生活岁月。文章用冬与春两者的交融,达到了文思与心情共存的温馨。
智利著名作家巴勃罗·聂鲁达的这篇《归来的温馨》散文,通篇分为十二段。文章通过离家多日,归来时岁月发生了变化,看见家中的景物,萌动情丝,触景生情,抒发情感,以雅致语句形成作品。作品主要以树木、花草、书房等多处熟悉的生活环境,完成作品框架结构。因为作者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同时又是文采飞扬的诗人,所以作品写得细致、沉寂而情深。
我在读过《归来的温馨》散文后,感受到了著名作家语言的朴实与思想的宽广。文学作品的艺术高度不只是体现在文章结构方面,更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优秀作品必定有闪光的思想,释放艺术魅力。
巴勃罗·聂鲁达不只是优秀作家,还是成功的外交家。他先后三次来访中国。
虽然散文《归来的温馨》是优秀作品,但作者的创作成就是体现在诗歌方面。作者是杰出的优秀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在1971年授奖时,称巴勃罗·聂鲁达的诗作为:情诗、哀诗、赞诗。我在读散文《归来的温馨》时,感受到了诗句般的美。
(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