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秋,来自湖湘、豫鲁、京津、东北的10位著名作家来营采风。诸位名家和营口的风物人情、河海文化、雷锋文化、诚信文化、慈孝文化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目前,采风活动结出硕果,20余篇美文已经集结成册为《前程向海》。该书由中共营口市委宣传部、《香港商报》社、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出版。中国著名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充闾润笔作序,并惠赠两篇佳作。《营口日报》文学版将分三期刊载王充闾先生收录在《前程向海》中的作品及其美文,以飨读者。 著名作家走营口之王充闾(一)

不负营川五日缘

《前程向海》序

2020年06月08日

王充闾,中国著名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南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千秋叩问》等二十余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另有“王充闾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连续两届(2004、2007)被中国作家协会聘任为“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

王充闾

已经晚九点了,接到香港商报记者王艺桥女士电话,略谓:本报与营口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知名作家营口行”的采风活动,近距离感知国际港城之新貌,以文学形式、聚焦文化的影响力来解读营口,向外界展示一场别具风姿的名家写作之旅,然后结集出版,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

予固乐此盛举之卓然有成也,当即表示赞许与祝贺;但于写序一事,则以“师出无名”予以恳辞。岂料记者早已有备在先,立刻有针对性地列出四点理由:一是,营口是我的桑梓之地,我在这里工作过二十五年,还曾担任过主要领导,对于营口市我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二是,这里对我也情有独钟,这次采风中专门安排参观了我的文学馆;三是,我是作家,谈论作家的文章能够说到点子上;四是,参加这次采风的知名作家,大多数都与我熟识,希望听到我的声音,料想我不会辜负各方的盛意。说得头头是道,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样一来,我自无推辞之理,只有唯唯从命了。

通读书稿之前, 翻阅了近期的香港商报,发现记者对于营口已经做了充分而精彩的报道。原来,此间开埠已近160年,是祖国东北第一个开放口岸,当时10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历史上曾是东北地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宗教文化传播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造纸、纺织、卷烟、乐器、火柴、海盐等新兴轻工业群;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为开放城市,近年又获批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营口港位列世界第11大港口。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营口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此地有历史风华,有丰饶物产,有旷世美景,有文化积淀——开放包容的河海文化精神、孝亲敬老的慈孝文化精神、乐于奉献的雷锋文化精神、守信践诺的诚信文化精神,有力地提升了营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已经有了全面而准确的报道,为什么还要邀请作家集中书写呢?这就涉及到“文学何为”这个富有意味的问题了。文学是人学,文学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要探索人生,叩问心灵,灌注情感,开辟崇高、壮美境界,满足人的感奋、移情、审美等精神需要。它的特征是通过个性化的、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其表现形式是具象的,可领悟、可感知的。

长辈的人都会记得:70年前,新华社发布一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著名新闻:“……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全文仅193个字,而视角闳阔、气势雄浑,撼人心弦。它像引爆了一颗原子弹一样,震惊了全世界。这就是新闻的强大威力。不过,当故事片电影《渡江侦察记》放映时,观众还是竞相观看,共同为解放军李连长响应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临危受命,带领一个侦察班,机智果敢地先行渡江侦察敌人江防,为大军渡江做出突出贡献的事迹所吸引、所感动。说明文学艺术自有其无可取代的特殊功能。几年前,我去浙江温州大学讲学,这里的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许多奇迹,但我由于早年读过朱自清先生写的“梅雨潭的绿”,至今记忆犹深,在紧张的授课之余,还是专程前往观看。朱先生融景入情,笔端饱蘸着诗情画意与生命激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对生活的爱,对真善美的向往,一股脑地融入到这撩人的绿意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新闻报道,覆盖面广,鸟瞰式地观照全局;而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随笔),则是典型化、具象化的,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场感。二者各具特色,共展所长,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整个书稿留给我的印象,是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学色彩,构成一道风生水起,“姹紫嫣红开遍”的亮丽风景,总体特征是——

就内容看,都充分关注开放包容的河海文化精神、乐于奉献的雷锋文化精神、以“营口有礼”为标志的诚信文化精神、孝亲敬老的慈孝文化精神;

在表现形式上,充分运用比喻、联想、象征、回忆、对比、用典、引述神话传说、虚实相生、夹叙夹议等各种手法;

体现强烈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写人记事、状景抒怀,都凸显出作家鲜明的思想倾向、情感意愿;

选取独特的视角,表现主题,阐发见解。“尝鼎一脔”,“窥豹一斑”。进行精巧的构思,各自展开一方属于自我的艺术空间。

说得具体一点:有的作小山、大山的文章。小山是现实中的实体望儿山;而其背后却巍然耸立着一座虚拟的、饱蕴精神内核的大山,是象征着伟大母爱的精神之山,是顶天立地的伟大祖国之山。有的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对着四千年前的大石棚,像屈原的《天问》那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作寻根探源式的《石问》。有的从祖父参加科举考试试题为《礼之用》切入,自然而然地与“营口有礼”接榫,进而引出一番关于“礼就是理”的对话,对“礼”做出抵达核心的阐释。有的将已经深入人心的“营口有礼”扩展到“四有”层面:分别从外观到内在,书写具有符号特征的文化精神。有的透过故乡与采风地的双重视角,兴酣纵笔,对营口“稻花香”大米与“新米坊”饭店予以赞美。有的从少年时母亲土法制作大酱联系到四十年后在这里接触到的现代工艺制品“友和大酱”,激起忆母怀旧之情,赞颂采风所见。同样是讲述民间传说,有的从祖国大陆的望儿山与宝岛台湾的望母崖两厢遥望,形成母慈儿孝、望乡思亲的互文共义;有的则是就污水浊流成为景观河、风景线的变迁史,进行提炼、升华。有的进行新的文体探索,在记述古城楼时,引进文物考据方法,探讨卫所、军户、戍守等古代军事话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些来自湖湘、豫鲁、京津、东北的知名作家,结束了五日的营川之行,便应和着创作、研究、采风等新的呼唤,飘然远引,踏上了各自的征程。由于时间仓促,匆匆留下的文本,尽管有的内在蕴涵还大有深入发掘的余地;有些篇章结构、遣句修辞还略显粗疏,但统观全编,还是各展风华、粲然可观的。

众擎易举,有容乃大。编辑过程中,同时收录了商报记者与本地作者的有关文章,既充实了内容,增加了份量,又扩展了观察的视野,这是很有裨益的。

窃以为,此番采风活动,受益者不仅限于本地,对于作家自身而言,通过读“无字之书”,收获也应是满满的,许多动人景象、轶闻佳话、故事传说、心灵感悟,已经清晰地印上心版、留存记忆,当会成为日后创作的宝贵资源,更是生命途程中的有益滋养。同时我也相信,作为东道主,营口市县区及有关单位,定会从视野开阔、感应锐敏的作家朋友的作品以及接触交谈中,认真探索与总结推进改革开放、增强文化自觉以及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的新经验、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

关于序言,古籍中有个定义:“序者,绪也,谓端绪也。”“端绪”,也就是头绪,上述缀语,就是我要帮助读者理出的几点头绪。意犹未尽,诗以结之:

鸿爪留痕岂偶然,名城今喜会群贤。

灵思慧眼生花笔,不负营川五日缘。

2019年11月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