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的勇士

2020年08月07日

文/张喆

1.医生唐勇

天阴沉沉的,外面的风不是特别大,但是吹在荒无人烟的街道上,显得特别让人心慌。以往的县人民医院门口的街道,可谓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有摊位的或没有摊位的临时小贩,各个商家店铺毗邻而居,大广播小促销叫得一家比一家响。

可是现在,家家紧闭,户户不开。偶有半拉的卷闸门里,有人猫腰走出,也是匆匆绕开医院老远,生怕有东西缠着自己似的。

街道上的清冷,与一墙之隔的医院,形成鲜明对比,发热门诊处显得异常“热闹”,这里站着一支队伍。队伍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焦灼,不安,甚至眉头含着隐隐地难过。隔着口罩,虽然看不到他们的脸,但是叹息声与纸张声不时窸窣传来。

全副武装的医生唐勇,一张脸在防护服、口罩、护目镜中深藏着。想想过大年,可是眼前的这些人却身陷医院,且都在发烧,不能与家人团圆……一种悲悯的情绪在他心头一闪,他连不及想什么,又投入了“战争”之中。

自1月19号以来,我们罗山县人民医院经过紧急整改,成为全县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到24号上午,唐勇作为感染科的医生,就一直忙在发热门诊。每一天,他不停地为病人量体温,安排去核酸检测部门,又在电脑中登记他们的相关资料与报表,而门口的小护士则一次次带着病人到隔离区,安排大家住的房间。

那时的防护服比较紧张,脱了就不能重新穿,唐医生不想浪费防护服,他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7点钟,直到同事来换班他才脱下防护服。消完毒洗完澡,他就拼命地先补水,一连喝了三杯温水后,他才打开盒饭。盒饭早已冰冷,他就泡点开水继续吃。这样中餐加晚餐一起吃的情形,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晚上下班后,他怕感染给家人,又不敢回家,和衣睡在休息室。

“过年这天还好,但23号这天,我一个人就接诊了208人。”他后来对记者王玉霞说;“病毒来源要弄清,这样追踪起来节省时间,发现得越早,受感染的人就越少。”

当王玉霞问他怕不?他笑着说:“一忙起来就顾不得怕。”

是的,身为一名医生,他没有时间想着去害怕去退缩。无论是什么疾病,他都得往前冲,他深知这是自己的职责。病毒太狡猾了,一直藏在暗处,而他们这些一线医生,就是冲锋在前沿的战士。一直处于“敌”明“我”暗的处境,唯有加倍地小心去保护病人保护自己,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些来发热门诊的人,绝大部分都有武汉接触史,有的在武汉居住过,有的旅游过,有的去看望过亲朋,有的去武汉医院治病。众所周知,武汉是新冠重疫区,至1月20号下午钟南山宣布“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以来,所有最近去过武汉的人都过得胆战心惊。紧接着武汉在封城之前,随着500万人的仓皇出城散落各地,许多武汉生活或工作的人也就近进入了信阳,郑州,南阳,驻马店等地。随知而来,紧挨着武汉的信阳市又成为河南的重疫区,下属各县人民医院肩负重任,我们罗山县人民医院自然也不例外。

身为县定点医院的医生,唐勇和他的191名“战友”,在医院领导统一安排部署下,分到各个部门成三班倒一直战斗在医院。随着病人的确诊增加,他们就开始加班加点,一直到3月底所有病人出院清零。

后来随着医护人员的增加,他在发热门诊的时间就减少一些,便不时穿梭到各个病房,开始参与为病人诊断病情,开出治疗方案;有时碰上病人害怕,他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一次,一个年轻的男孩在留观的第二天,得知自己确诊了,忍不住抱住唐勇嚎啕大哭;“我好怕,唐医生,我这么年轻,怕自己会死掉。”这男孩在武汉读大学,寒假结束时回到老家罗山,后来在家中先后感染了父母。

“没事的,就是因为年轻你才好得更快,病情又是轻症,你放心,你肯定能战胜病魔……”

在唐医生的一再开导下,男孩乖乖地止住哭泣,回到病房看起书来。

后来,根椐唐勇上报的病情,开中药的主治医生又为男孩望闻问切查看舌苔,及时开出一副副中药,这个男孩的病情很快好转并出院,前后也就住院十天。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年医生,唐勇也有家也有妻子孩子,但是疫情期间,考虑到人数不够,他常常没有回到近在咫尺的家。两个小孩子只能靠老婆一个人照顾,就连儿子过生日那天,他都没能赶回去。他的父亲在湖北老家,身患肺心病,之前一直在武汉就近看病。他原本计划23号开车回到湖北与父亲一起过春节,但因为这场新冠肺炎的意外到来,武汉乃至湖北其它城市陆续封城,父亲与家人身陷重疫区出不来,而他也进不去。那时,武汉所有的医院不再接受普通病人,他心急如焚也爱莫能助,他的父亲只好买一些药品辅助回家养病。每次视频,他听到父亲的咳嗽、气喘,备受煎熬,心如刀绞。那段日子,他一边在罗山医院忙得疲惫不堪,一边又担心老父亲。作为一名医生,他知道肺心病稍有不注意,便会出现肺、心、肝、肾功能衰竭,导致发热吐血甚至死亡的可能;另一方面,他又极为担心身在重疫区的父亲及弟弟会感染新冠。

身为人子,他心怀愧疚,只能通过微信转一些钱给弟弟,一再托咐弟弟好生照顾自己与父亲,一再叮嘱:“不要轻易出门,真要出门戴紧口罩,回到家里就要洗手。等疫情结束后,我就回去看你们。”

是的,这场疫情,让多少人在年关来临的时刻没有团圆,特别是这些医护人员。人数不够时,唐勇与其他医生一样,开启了连轴转的模式加班加点,好在后来,随着医护人员的调配增加,他的这些情况得到了改善。

正是因为有了唐勇他们这些白衣战士的付出,替我们挡在一线前方,挡住凶险,使病人们都得到了及时的照顾好转。为了打赢这场瘟疫阻击战,他们冲在最前沿的地方,不怕危险,为前来看病的人擎起一片春天。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白衣战士的逆行,以4万2千多名的庞大阵容,一批接一批驰援武汉及湖北其它城市,让我们在这个春天感受到严寒的同时,也看到了新生的力量。

2.护士长周冬梅

“方院长,我要报名上一线。”1月19号的下午,护士长周冬梅走进方福平院长办公室。她上午就得知医院领导正在组建一支抗疫队伍,全院300多名医护人员,也不知第一批有没有自己,在不确定的情况,她下午终于忍不住先去找院长。

“有你,有你,不要急。”方院长笑咪咪地说:“你是作为梯队护士长中的一员呢,随时待命。”

“我想成为第一批组员。”周冬梅说。作为一位有着25年临床护理经验的医务工作者,以前一直在骨科二病区担任多年的护士长,工作兢兢业业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第一批第二批都是一样重要,属于分批上阵呢。”院长很高兴护士长也这么积极,忙安慰她说:“队员各组都排好了,让年轻人先上,你随时听命就是了。一会儿把资料全发到新冠医护人员群,你们都要看看。”

20号这天,周冬梅与其他抗疫医护人员一起,把医院化分不同的清洁区域,污染区、半污染区、感染区等,防止交叉感染。随后这天下午,她便回家待命,窝在家里天天不是看新闻就是看同事们在群里谈论疫情,她帮不上也急得团团转,一次次在微信里去“磨”方院长,跟他理论争辩。在她的心目中,一个医护人员就是一个战士,战士不拿枪不上前线,简直等同于一个废人,好比种了一辈子田地的农民,你突然不让他摸锄头一样难受煎熬。

26号这天上午,她终于接到医院的电话,去感染病科接替前队护士长的任务。从21号接收病人到现在,这是她听到的最为激动的电话。她知道进了医院再也不能轻易回家,毕竟她工作的地方都是隔离区,于是,她收拾了几件衣服便立刻赶到医院。

这个逆行者,面对未知的疫情,虽然说她心中也有过害怕担忧,但一想到自己是一名护士,就要有责任与担当来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再说自己也有一个共同的团队,大家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并肩进退。她坚信,别人能干下来自己也能。

作为一名护士长,她的工作从这天开始,从早上7点上到晚上9点。每一天,她带着其她护士,从一楼走到三楼,在各个病房里穿梭忙碌,查房,问询病人的身体状况,为她们量体温。笨重的防护服不透气,外面的天气虽然寒冷,但是头上,身上却汗流浃背,视线模糊不清。由于走路特别多,最开始她的腿痛,脚指头磨破了皮,脚背肿胀,但她依然咬着牙一天天干下来。每晚疲惫地回到宿舍,倒在床上便能马上入睡。

“累,是肯定的。”她笑着对王玉霞说;“但每套防护服里,都藏着一颗火热的心。我们管护理的还好一些,那些插管做手术的医生比我们有更大的风险。”

每一天,周冬梅带着几个护士,给病人送药送饭、配宵夜。人民医院收治的这些新冠病人,用的都是中药治疗。病人大都跟武汉有接触史,有老有小,每个人面对新冠,都被害怕担忧缠绕着,年轻的甚至还哭泣,老年人烦燥。为了安慰他们,周冬梅特意查了不少资料,以往她笨嘴笨舌,从接触这些病人,她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谈笑风生、口惹悬河。

她发现新冠病人主要的表现,是害怕焦虑抑郁。所以她每次都给他们看网上有新冠病人出院的消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心理干预。彭新乡有位54岁的病人,女性,因为儿子从武汉工作返回,他们一家三口都感染住进了医院。丈夫病情较重,送到上级信阳市新冠定点医院。这位女患者很是害怕,情绪焦躁不稳,与儿子又不在一个病房,每次周冬梅过来时都会多陪陪她,用手机教她与家人连线聊天。视频说话放松心情。精神愉快,这对于病人来说,是稳定病情的最好良药。

她为病人每天都记录各种需求档案,从吃喝到医疗吸氧,上监护,谨遵医嘱等等。靠着一天天的记载与用心发现,她能牢记病人喜欢吃什么,喝哪种牛奶。宵夜有多种,包子、馒头、面条、粥、热干面等,几床病人喜欢什么,她几乎都没记错过。

她深深地明白,隔离的是新冠病毒,但不能隔离关怀与爱。药物是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若想袪除心病,减少心理上的压力,让病人更快地康复,唯有爱与关怀。武汉方舱医院的那些医护人员,她们穿着厚厚的笨重的防护服,带领病人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唱歌,都是一样的道理,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与意识。

2月中旬曾有次休整,她按照领导的指示要求,又带着几个人扩建了第三隔离观察点。这个观察点设在一个酒店里,临时改造需要专业的医生与护士监工,区域划分为:临时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区等。又大面积地做好楼上楼下的消毒,氧气机的进入等等。病区建设也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及河南省电视台的报道。

周冬梅,这个距离退休还有两年的护士,在疫情来临的时候,与丈夫陈强支共同走在抗疫前线。每一天,他们都会相遇在医院里,因裹在笨重的防护服里面,这对夫妻看不清对方,总是擦肩而过。

伉俪齐肩作战的情形,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刘光耀和乔冰这对90后情侣,他们一起报名驰援武汉并肩作战的故事;还有武汉金银潭的涂盛锦和曹珊这对夫妻,自疫情爆发后他们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两人工作一个楼下一个楼下,平时很难相见;大家还记得那对在医院走廊里通过声音眼神认出彼此的医护夫妻么?他们就是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徐小奇与陈炳这对夫妻,当新冠来临时刻,这夫妻二人工作在同一个医院,隔着防护服与护目镜,他们俩有50多天没有见过面;最让人难过的一对医护夫妻,就是武昌医院的院长刘智明与武汉第三医院的护士长蔡利萍,自疫情发生后,这对夫妻一直战斗在一线,然而刘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匆匆离去,没能等到疫情结束,没能与爱人白头偕老……

这些比肩作战的医护夫妻太多了,他们双双战斗在一线,晚上隔离在不同的地方休息,打招呼或说话,都是躺在不同的床上,在电话里进行的关怀模式。

这些结队相伴的医护夫妻人员,在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时刻,为了一场防疫战争,自告奋勇,离开小家,双双踏上了征程:“疫情当前,凶险未除,身为战白衣战士,我们必须冲在最前沿。”

作为县人民医院里年龄最长的护士长,在疫情来临时候,周冬梅在自己职责的工作岗位上,细心耐心地坚守着初心,不畏危险,为病人送去温暖,使她所接触照顾过的病人,对她,产生了亲人般的情感与信任。